当创业的咖啡凉了,年轻的创业者们该何去何从?
这些年,在各种场合认识了不少鼓捣创业的朋友,其中不乏成功者,当然也有大量瞎搞胡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所谓创业人士。有位兄弟,饭局常见面,每次递过来的名片都写着不同的公司,但头衔都是相同的“创始人兼CEO”。刚开始觉得很高大上,但一段时间之后,此人渐渐消失于视野。后来偶然聊及,才从他人口中得知,原来他创业三五载,公司做垮两三家。此间有找他***的投资人,找他讨薪的员工,还有找他“谈心”的前合伙人。此君压力山大,于是选择暂时人间蒸发,避避风头。
创业公司倒闭的事情,听闻不是一两天。据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截至今年7月份,中国大陆创业公司倒闭总数已达两千多家,超过创业总数的10%,其中不乏融资过亿的明星公司。因此,“创业”这场新的“上山下乡”运动,可能会洗劫中产阶级,对于具有创业热情的年轻人而言,目前创业失败的几率依然是相当的高。
于是有人说:创业的这杯咖啡,现在已经凉了,创业需谨慎。
这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严酷事实?网上流传的《创业公司死亡名单》,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名列其中的失败创业公司不乏成功获得金主投资的明星创业公司。譬如跨境电商蜜淘网,融资三千六百万,在很多人眼里算是十分成功。结果几年下来惨谈经营,完败给了行业巨头,最后只能宣布倒闭,遣散员工了事。再比如据传是由18岁辍学少女创建的某网购平台,成立一年多,自称估值六千万,结果是盲目扩张,大量裁员,企业生死尚在未定之天……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回响了几年,创业公司狗屁倒灶的龌龊事也是目睹了不少。总之就一个感觉:创业的观念确实在今天的神州大地深入人心,上至老妪,下到稚童,无人不晓创业二字,但要说到公司经营的方法、财务学的基本常识、管理学的ABCD,又很难从人们口中得到靠谱的回答,大家谈论得比较多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情怀”。今天的年青创业者普遍把创业看做一个流行词汇,一件可以迅速集聚财富的勾当。
我跟一些创业者私下聊过,选择创业的初衷是什么。听到的答案却往往又无关于“情怀”,而多为实现财务自由、四十岁以前退休环游世界之类的说法。我逐渐了解到,创业者通常是在巨大财富的财富刺激诱惑之下,才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至于说创点什么业,怎样去创,那都是后话。几个合伙人连开数小时的会,讨论一番,总不愁能策划出某种打动人的“情怀”来。
这便是中国式的创业:一切行动向钱看,其他基本靠忽悠,成功七分靠运气,投资全靠跑关系。
当然,如果是混江湖的老炮儿,采取这套坑蒙拐骗做法也没什么奇怪,全当是老黄瓜刷绿漆的表演。但如果今天大量的年轻人,毕业后都不踏踏实实去找工作,而是梦想着依靠这种“中国式创业”发家致富,那么情况就比较危险了。根据一份大学生创业质量报告,大学生以及应届毕业生创业的资金来源只有约15%左右是来自于风险投资,有高达50%的创业资金来源是来自“父母亲友的支持”。换句话说,能拉到风投的只有少数青年创业者,大部分人是拿着自己的真金白银在玩这场风险极高的“创业游戏”。一旦玩脱了,后果会很严重。
众所周知,这几年创业环境逐渐衰退,而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很多人是一毕业就失业,即使找到工作,工资水准也无法符合学生的期待。从全国各地挤进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青年当中,只有少数精英能进入体制内工作,获得稳定的保障。另外少部分能力极强的体制外精英青年,能在科技、公关、媒体娱乐、金融等等企业中谋职并获得较好待遇。除了以上两类,大部分年青人的就业情况和未来的财务预期,其实很不理想。
大部分能力并不特别出众的年青人,也可以说是“拿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的青年苦逼人群。如果想要留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体面生活,在合法的范围内,除了创业,恐怕很难有其他办法去实现“咸鱼翻身”的愿望。他们既不想苦苦挣扎于社会的底层,又不愿逃离一线城市去面对凋敝的故乡和惨淡的人生,那么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分析师团队指出,与其拿着不死不活的工资,还不如在工作之余自己做投资。现如今国家政府提出的宏观调控资金政策促使理财产品升温,不断加大国内资金投资理财的市场需求。股市刚刚涨起来的时候,少数人入市并且获得了高收益;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入市并赚钱,当你在公司茶水间听说某某同事,薪水不如你,但拿薪水投资炒股,经常1天赚了你一个月的工资。这时候你内心即使不平衡也于事无补了。
因此分析师建议,当创业的咖啡凉了,年轻的创业者们不如在正向的大环境下步入投资的队伍,做自己的理财规划师,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标签: 创业者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