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和咖啡馆的故事
进入20世纪后,以左岸蒙帕纳斯为中心的大众娱乐文化产业开始繁荣,右岸的豪华大咖啡馆逐渐转变为高档餐厅。
咖啡馆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在当今的中国,咖啡馆是小资们的去处,是一些在笔记本上工作的人的去处。如果去巴黎,你可能需要去塞纳河左岸转转那些著名的咖啡馆,回溯一下历史上曾与咖啡馆结缘的名人故事。
咖啡与人类相遇在一千多年前。不管是羊还是鸟或者什么人发现植物,到发现烘焙的技术,直到十五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咖啡才真正诞生。
自从咖啡在伊斯兰教国家得到饮用和流通的许可,这种散发着特殊香味却苦兮兮的液体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在欧洲上流社会开始流行,咖啡很快成为紧俏商品,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因咖啡馆诞生而形成的公共言论场所,甚至被认为促成了社会的诸多重大变革。
咖啡,这个排在石油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品,因为带来巨大财富的品质,以及黑乎乎的外表,被称为另一种“黑金”。
咖啡面世
15世纪以前咖啡在医学上曾被用来治疗消化不良。一些阿拉伯的文献曾记载,伊斯兰教苏菲教派在举行奉献仪式上会大量饮用咖啡。特别在午夜的祷告仪式中,宗教领袖会将咖啡装在很大的陶壶中,分发给参与的信徒,目的是避免信徒们在半夜的仪式中睡着。
1454年,著名的伊斯兰法典诠释者格马路丁从亚丁前往埃塞俄比亚,首次喝到了咖啡,回到亚丁后感觉身体不适,怎么都医治不好,突然想起了喝过的咖啡,旅行中曾经听说过咖啡有特殊的医疗效果,他紧急派人前往埃塞俄比亚取了咖啡回来饮用,果然很快康复。于是他命令当地的僧侣必须饮用咖啡,同时将神奇的咖啡公之于众,咖啡就此出现在阿拉伯世界。
接下来咖啡从阿拉伯半岛通过旅行者传播到了中东,在奥斯曼土耳其大军占领阿拉伯、征服埃及之后,喝咖啡的习惯传遍了整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仅如此,奥斯曼帝国有计划地发展咖啡栽培业,垄断了此后一两百年的咖啡豆市场。
奥斯曼帝国起初对咖啡种子和树苗严禁出口,据说只允许炒过的豆子运送出境。有文献记载的咖啡豆贸易是1596年荷兰人德列库斯将咖啡豆运往北欧,但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咖啡贸易商,还是会做生意的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取得了咖啡的专卖权,从阿拉伯进口摩卡地区生产的咖啡豆,运往威尼斯。
随着欧洲人对咖啡好奇心越来越重,上流社会越来越流行饮用咖啡,欧洲其他海港也与阿拉伯建立起了贸易通道。有资料统计,1660年,大约有19000吨咖啡豆由摩卡运往马赛,然后销往法兰西当地以及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北欧等地。1777年的统计则是全欧洲的咖啡年消费量达到了约65000吨的惊人数字。当时的商人预测,18世纪全球潜在的咖啡市场将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这种估算下,咖啡将成为获利极为丰厚的商品,于是资本家们纷纷大举投入咖啡的生产和流通,形成了大规模的咖啡生产和贸易,咖啡馆的建立在欧洲大陆掀起一股热潮。
咖啡遭遇第一次禁令
咖啡是一种特殊的饮料,它首先被伊斯兰教徒接纳,据说是因为伊斯兰教禁止酒精饮料,而教徒们需要寻找的,就是咖啡带来的刺激。
在16世纪的圣地麦加,咖啡刚刚开始得到教徒、市民甚至士兵们的欢迎,咖啡馆逐渐成为自由言论的场所。“咖啡能不能喝”却成为了一个问题。
因为,《古兰经》没有规定可以喝咖啡。而且《古兰经》规定了炭是不能吃的,咖啡豆看上去比较像炭。
当时麦加的统治者卡尔·贝格认为,饮用咖啡将败坏风气,打乱原有的规律,抵触教义。有一天,他目睹在卡巴神殿前的广场上,成群的士兵正用火炉煮着咖啡,并围在一起闲聊。他对于在神殿面前居然无视教义煮咖啡这种奔放的行为无法容忍。他召开了一次严肃的高级僧侣会议,议题就是“应不应该禁止喝咖啡”。
会议请来了医学专家、神学者、法律专家,对背离《古兰经》的饮料“咖啡”进行了为期数日的讨论,医学专家认真讲解了这种“干性”饮料会对人们的气质平衡产生怎样的坏作用。
高级僧侣们几乎个个都喝过这种亵渎真主的饮料,他们在《古兰经》和“科学”的双重进攻下幡然悔悟,联想到自己喝过咖啡后身心不安的经历,于是一致同意禁止喝咖啡。
卡尔·贝格立刻颁布了咖啡禁令,关闭了咖啡馆,咖啡豆堆在街上烧了,咖啡店主被拖到广场上挨鞭子,被拘留。总之咖啡在麦加被禁了。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公权力禁止咖啡。
然而,麦加的苏丹国王却非常喜欢咖啡,他判定饮用咖啡绝不会触犯宗教,直接撤回了咖啡禁令,而且将卡尔·贝格以及促成禁令的支持者全部处死。
咖啡得到了平反,一经平反的咖啡反而在阿拉伯世界爆发流行起来。
一百多年后,在艾哈迈德六世统治下,宗教领袖们终于认定,烘焙后的咖啡豆不是炭。
咖啡的又一次禁令
在意大利,咖啡仍然没有逃脱其遭受抵制的命运。
17世纪初的威尼斯虽然是咖啡登陆欧洲的重要城市,咖啡也成为人们议论的重要话题,但是意大利人却没有热衷于饮用这种奇怪的饮品。当时意大利风行的是“蒸馏饮料”,从柠檬水到含有强烈酒精的饮料都有。咖啡这种“新品”直接威胁到了那些销售蒸馏饮料的商人。商人们纠结起公会的力量,将咖啡形容为“来自异教的恶魔饮料”,煽动了一群愤怒的教士,联名要求当时的教皇克莱蒙八世颁布咖啡禁令,禁止饮用这种“恶魔饮料”。
但是咖啡又一次遇到了可爱的上层领袖。教皇克莱蒙八世没有急于给咖啡判死刑,而是要求亲自品尝这种“恶魔饮料”。当咖啡的香氛弥漫在教皇的周围,教皇欣喜地品尝了咖啡之后,他居然说:“为什么必须禁止基督徒喝这种饮料呢?假如你们口中所谓的‘撒旦饮料’是如此好喝,那让异教徒独享岂不是太可惜了!因此,我们何不让咖啡受洗,使他成为上帝所赐予的饮料,并乘机好好愚弄撒旦呢!”
就这样,咖啡正式受洗,成为基督徒眼中的神圣饮料。
有了教皇的神圣正名,黑乎乎苦兮兮的咖啡却并没有如愿流行起来,直到几十年后,意大利著名文学家瓦勒(VALLE)用文字赞美咖啡,饮用咖啡的风气才逐渐兴盛。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咖啡的流行,这种手法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
伦敦的第一间咖啡屋
1652年,意大利人帕斯卡·罗西在伦敦挂出了一块简陋的招牌:“由帕斯卡·罗西首次专为英格兰公众制造和销售的优质咖啡饮料。”
罗西是丹尼尔·爱德华的仆人,他的主人曾在东地中海从事咖啡贸易生意,逢人便说这种东方的神奇饮料如何具有特殊的风情,后来干脆让自己的仆人开了一间咖啡屋。咖啡第一次出现在伦敦,人们对这种充满东方风情的奇怪饮料非常好奇,咖啡屋很快生意兴隆起来。
好景不长,周围被抢了生意的酒馆老板们愤怒了,他们向市政厅投诉咖啡馆的老板罗西不是英国公民,因此不能卖这种“散发着恶臭的液体”。
市政厅参事哈吉斯处理这个事件的办法是让他自己的仆人鲍曼与罗西合资这个咖啡馆,这样咖啡馆老板就是英国公民了。必须提到的是哈吉斯也曾经是一个商人。
不久,罗西因为莫名其妙的“不法行为”被英国驱逐出境,咖啡馆就成了鲍曼一个人的产业。
尽管咖啡馆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和原罪,咖啡馆本身仍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招牌中“公众”一词最好地预言了咖啡馆将扮演的角色:一个公众的、不分阶级的聚会场所。
由于咖啡馆环境与传统的酒馆相比更为舒适和安静,在等待咖啡制作以及享用咖啡的过程中,人们更适宜于交谈,不必担心喝完酒之后的逻辑混乱和语无伦次,相反,喝完咖啡之后更有精神了。在邮政系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英国17世纪,人们邮递信件、获取小道消息特别是商贸信息交流主要依靠的就是咖啡馆。
伦敦股票交易所是间咖啡馆
英国皇家交易所是1565年建立起来进行期货交易的,它旁边有一间咖啡馆叫乔纳桑咖啡屋。
皇家交易所先后遭遇了两次大火,多次重建。到交易所来进行期货交易的人特别多,交易所人满为患,人多的地方也就充斥着很多骗子,逐渐就有很多人被驱逐出来,被赶出来的这些人也没别处去,就聚集到旁边的乔纳桑咖啡屋,聊聊天,玩玩拍卖什么的。那个时候这个咖啡屋拍卖不少东西,木材、咖啡、香料甚至船舶都有拍卖。
在皇家交易所又一次被大火烧毁,等待重建的时间里,更多的人聚集到乔纳桑咖啡屋,这时有个多事之人在咖啡屋里贴了一张伦敦的股票、期货和保险的价格表,这一下就把玩股票的掮客们都招来了。
似乎玩股票期货的特别容易招火灾似的,这个咖啡屋后来也被大火烧了,但是来这里玩股票的一百多名股票掮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他们干脆自己盖了一所房子,起名“新乔纳桑咖啡屋”。后来觉得这个名字似乎不太吉利,又改名“股票交易所”。
这个咖啡屋就是伦敦股票交易所。而原先的皇家交易所不再从事证券交易了,原来的乔纳桑咖啡屋则成为一批新的博彩专业户的赌博据点。直到1778年再次被大火烧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玩股票期货的人一定要当心火烛。
巴黎的左岸与右岸
19世纪30年代,巴黎在大革命之后开始了撼天震地的城市改造重建工程。巴黎的西边,塞纳河右岸被规划成新兴的城市贵族区,这里居住着工业界与金融街的显贵。皇家宫殿区就在塞纳河右岸,这里的花园、拱廊和拱廊下各式咖啡馆林立。
比如这里有著名的摄政咖啡馆,普罗旺斯三兄弟咖啡参观,夏尔特咖啡馆,一直是巴黎上流社会重要的社交场所。
巴黎的“大道区”上也布满了时髦的咖啡馆:道提尼咖啡馆,利齐咖啡馆,英国咖啡馆,哈迪咖啡馆以及巴黎咖啡馆,这些咖啡馆豪华讲究,成为上流社会和布尔乔亚销金摆阔的场所,据说这里“金碧辉煌,吃不尽的美食,饮不完的美酒”。经常光顾这里的浪漫主义诗人缪塞(MUSSET)说:“若你身上没有带够50法郎,千万别推开巴黎咖啡馆的大门呀!”
相对于右岸的流金灿烂,塞纳河左岸是波西米亚的地盘。左岸的咖啡馆因为靠近以文艺主城的索邦大学,因此成为启蒙哲人、革命分子、文人作家、艺术家以及教授学生们经常聚集的地方。
右岸布尔乔亚,左岸波西米亚。波西米亚的放荡不羁在左岸莫姆斯咖啡馆达到巅峰,一些穷困潦倒的波西米亚们身无分文,就自带酒精灯、菊苣和甜菜糖到咖啡馆里煮“咖啡”。咖啡馆并不对此表示不满,反而努力为这些艺术家们提供天堂一般的舒适感受。高更、梵高等人居无定所,他们把生命浪费在咖啡馆和酒馆,在这里倾泻着对现实的愤怒和不满。还有很多艺术家们在这里走向自杀、或死于精神错乱。
进入20世纪后,以左岸蒙帕纳斯为中心的大众娱乐文化产业开始繁荣,右岸的豪华大咖啡馆逐渐转变为高档餐厅。
从欧洲到美洲
1670年,英国殖民政府在北美洲发出了第一张咖啡贩卖执照。领有该执照的是一位波士顿的女士——朵乐丝·琼斯(DOROTHY HONES)。此后北美开张的大量咖啡馆的掌握在女性手里。
咖啡在北美洲的流行与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有关。经过那次事件,独立后的美利坚和众国人民,为了表示爱国情操而拒绝喝茶,转而喝咖啡,使得咖啡馆的生意出现空前的繁荣。大陆会议通过了地址茶叶的决议,更是鼓舞了北美的咖啡消费,咖啡成了美国人每天早餐的必备品。
美国在拓荒西部时,喝咖啡的习惯被带进了广阔的美国西部;墨西哥战争期间,士兵们最喜欢喝的饮料是咖啡加奶;南北战争期间,咖啡成为军队的基本配给。每位士兵在发军饷时,都会非常在意长官是否将咖啡公平分配给了自己,确保自己的咖啡份额不被剥夺。
进入20世纪,美国的咖啡馆成为了文人、艺术家、剧作家的天堂。二战后,美国人每年的咖啡消耗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71年,星巴克咖啡店成立并逐渐席卷全球,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近12000间分店。
目前美国的咖啡屋成了企业家和政客最重要的聚会场所。据估计,现在的美国人喝掉了全球咖啡产量的三分之一。
咖啡,现代黑金
咖啡被称为世界上重要性仅次于石油的贸易品。
根据《华尔街日报》估计,2002年,全球有1.25亿人依赖咖啡生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有2500万小生产者以生产咖啡为唯一收入来源,每个这样的小生产者平均养活5个家庭成员。世界银行进一步估计,全球大概有5亿人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咖啡贸易中。
咖啡生产者的生存状况却令人担忧。很多咖啡生产国(主要是热带和发展中国家)对这种商品的出口极为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又缺乏话语权,当咖啡的收成过量或者歉收时对咖啡价格的波动无能为力,咖啡在世界市场出售的价格一度低于生产价格。
咖啡市场的波动促使联合国采取了行动。在联合国示意下,国际咖啡组织ICO于1963年在伦敦成立了,这个由咖啡生产国(发展中国家)和咖啡消费国(发达国家)共同组建的组织是在世界范围内为了应对咖啡贸易中价格剧烈波动而做出的努力。但是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显然失去了意识形态的对手,很快退出了该组织,该组织的重要性一泻千里。
根据2003年出版的《咖啡:黑色的历史》一书的统计显示,1991年,全球咖啡市场销售总价值是300亿美金,其中咖啡生产国得到120亿,即40%。但是十年后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已达550亿,其中只有70亿归咖啡出口国,即13%。也就是说,咖啡生产者在咖啡贸易中得到的份额在10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二。跨国咖啡公司则因购买咖啡所需价格的低廉而大发其财。
美国的主要品牌咖啡的平均零售价格降低为每磅2.75美元。占全球速溶咖啡市场份额85%的英国速溶咖啡的价格在同一时期仅仅下降了5%。控制了世界咖啡贸易的4个跨国咖啡加工企业,保洁、雀巢、莎莉以及飞利浦·莫里斯 他们共同占有国际咖啡贸易份额的40%,低廉的咖啡价格使他们实现了历史最高销售额和利润额。
星巴克,这个国际咖啡贸易中姗姗来迟的新角色,通过创造“独特口味”和定义咖啡为“消费得起的奢侈品”,以及提供舒适甜美的消费环境,从而开发出巨大的市场,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与咖啡生产者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咖啡期货的繁荣。这种不需要一粒实际存在的咖啡豆的资本游戏在虚拟世界超然存在。2001年9月11日,世界贸易中心的纽约咖啡、糖与可乐期货交易市场被摧毁,但是这个市场几乎是立刻就在备用场地重新开始交易,毫发无损。
咖啡馆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在当今的中国,咖啡馆是小资们的去处,是一些在笔记本上工作的人的去处。如果去巴黎,你可能需要去塞纳河左岸转转那些著名的咖啡馆,回溯一下历史上曾与咖啡馆结缘的名人故事。
咖啡与人类相遇在一千多年前。不管是羊还是鸟或者什么人发现植物,到发现烘焙的技术,直到十五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咖啡才真正诞生。
自从咖啡在伊斯兰教国家得到饮用和流通的许可,这种散发着特殊香味却苦兮兮的液体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在欧洲上流社会开始流行,咖啡很快成为紧俏商品,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因咖啡馆诞生而形成的公共言论场所,甚至被认为促成了社会的诸多重大变革。
咖啡,这个排在石油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品,因为带来巨大财富的品质,以及黑乎乎的外表,被称为另一种“黑金”。
咖啡面世
15世纪以前咖啡在医学上曾被用来治疗消化不良。一些阿拉伯的文献曾记载,伊斯兰教苏菲教派在举行奉献仪式上会大量饮用咖啡。特别在午夜的祷告仪式中,宗教领袖会将咖啡装在很大的陶壶中,分发给参与的信徒,目的是避免信徒们在半夜的仪式中睡着。
1454年,著名的伊斯兰法典诠释者格马路丁从亚丁前往埃塞俄比亚,首次喝到了咖啡,回到亚丁后感觉身体不适,怎么都医治不好,突然想起了喝过的咖啡,旅行中曾经听说过咖啡有特殊的医疗效果,他紧急派人前往埃塞俄比亚取了咖啡回来饮用,果然很快康复。于是他命令当地的僧侣必须饮用咖啡,同时将神奇的咖啡公之于众,咖啡就此出现在阿拉伯世界。
接下来咖啡从阿拉伯半岛通过旅行者传播到了中东,在奥斯曼土耳其大军占领阿拉伯、征服埃及之后,喝咖啡的习惯传遍了整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仅如此,奥斯曼帝国有计划地发展咖啡栽培业,垄断了此后一两百年的咖啡豆市场。
奥斯曼帝国起初对咖啡种子和树苗严禁出口,据说只允许炒过的豆子运送出境。有文献记载的咖啡豆贸易是1596年荷兰人德列库斯将咖啡豆运往北欧,但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咖啡贸易商,还是会做生意的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取得了咖啡的专卖权,从阿拉伯进口摩卡地区生产的咖啡豆,运往威尼斯。
随着欧洲人对咖啡好奇心越来越重,上流社会越来越流行饮用咖啡,欧洲其他海港也与阿拉伯建立起了贸易通道。有资料统计,1660年,大约有19000吨咖啡豆由摩卡运往马赛,然后销往法兰西当地以及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北欧等地。1777年的统计则是全欧洲的咖啡年消费量达到了约65000吨的惊人数字。当时的商人预测,18世纪全球潜在的咖啡市场将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这种估算下,咖啡将成为获利极为丰厚的商品,于是资本家们纷纷大举投入咖啡的生产和流通,形成了大规模的咖啡生产和贸易,咖啡馆的建立在欧洲大陆掀起一股热潮。
咖啡遭遇第一次禁令
咖啡是一种特殊的饮料,它首先被伊斯兰教徒接纳,据说是因为伊斯兰教禁止酒精饮料,而教徒们需要寻找的,就是咖啡带来的刺激。
在16世纪的圣地麦加,咖啡刚刚开始得到教徒、市民甚至士兵们的欢迎,咖啡馆逐渐成为自由言论的场所。“咖啡能不能喝”却成为了一个问题。
因为,《古兰经》没有规定可以喝咖啡。而且《古兰经》规定了炭是不能吃的,咖啡豆看上去比较像炭。
当时麦加的统治者卡尔·贝格认为,饮用咖啡将败坏风气,打乱原有的规律,抵触教义。有一天,他目睹在卡巴神殿前的广场上,成群的士兵正用火炉煮着咖啡,并围在一起闲聊。他对于在神殿面前居然无视教义煮咖啡这种奔放的行为无法容忍。他召开了一次严肃的高级僧侣会议,议题就是“应不应该禁止喝咖啡”。
会议请来了医学专家、神学者、法律专家,对背离《古兰经》的饮料“咖啡”进行了为期数日的讨论,医学专家认真讲解了这种“干性”饮料会对人们的气质平衡产生怎样的坏作用。
高级僧侣们几乎个个都喝过这种亵渎真主的饮料,他们在《古兰经》和“科学”的双重进攻下幡然悔悟,联想到自己喝过咖啡后身心不安的经历,于是一致同意禁止喝咖啡。
卡尔·贝格立刻颁布了咖啡禁令,关闭了咖啡馆,咖啡豆堆在街上烧了,咖啡店主被拖到广场上挨鞭子,被拘留。总之咖啡在麦加被禁了。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公权力禁止咖啡。
然而,麦加的苏丹国王却非常喜欢咖啡,他判定饮用咖啡绝不会触犯宗教,直接撤回了咖啡禁令,而且将卡尔·贝格以及促成禁令的支持者全部处死。
咖啡得到了平反,一经平反的咖啡反而在阿拉伯世界爆发流行起来。
一百多年后,在艾哈迈德六世统治下,宗教领袖们终于认定,烘焙后的咖啡豆不是炭。
咖啡的又一次禁令
在意大利,咖啡仍然没有逃脱其遭受抵制的命运。
17世纪初的威尼斯虽然是咖啡登陆欧洲的重要城市,咖啡也成为人们议论的重要话题,但是意大利人却没有热衷于饮用这种奇怪的饮品。当时意大利风行的是“蒸馏饮料”,从柠檬水到含有强烈酒精的饮料都有。咖啡这种“新品”直接威胁到了那些销售蒸馏饮料的商人。商人们纠结起公会的力量,将咖啡形容为“来自异教的恶魔饮料”,煽动了一群愤怒的教士,联名要求当时的教皇克莱蒙八世颁布咖啡禁令,禁止饮用这种“恶魔饮料”。
但是咖啡又一次遇到了可爱的上层领袖。教皇克莱蒙八世没有急于给咖啡判死刑,而是要求亲自品尝这种“恶魔饮料”。当咖啡的香氛弥漫在教皇的周围,教皇欣喜地品尝了咖啡之后,他居然说:“为什么必须禁止基督徒喝这种饮料呢?假如你们口中所谓的‘撒旦饮料’是如此好喝,那让异教徒独享岂不是太可惜了!因此,我们何不让咖啡受洗,使他成为上帝所赐予的饮料,并乘机好好愚弄撒旦呢!”
就这样,咖啡正式受洗,成为基督徒眼中的神圣饮料。
有了教皇的神圣正名,黑乎乎苦兮兮的咖啡却并没有如愿流行起来,直到几十年后,意大利著名文学家瓦勒(VALLE)用文字赞美咖啡,饮用咖啡的风气才逐渐兴盛。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咖啡的流行,这种手法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
伦敦的第一间咖啡屋
1652年,意大利人帕斯卡·罗西在伦敦挂出了一块简陋的招牌:“由帕斯卡·罗西首次专为英格兰公众制造和销售的优质咖啡饮料。”
罗西是丹尼尔·爱德华的仆人,他的主人曾在东地中海从事咖啡贸易生意,逢人便说这种东方的神奇饮料如何具有特殊的风情,后来干脆让自己的仆人开了一间咖啡屋。咖啡第一次出现在伦敦,人们对这种充满东方风情的奇怪饮料非常好奇,咖啡屋很快生意兴隆起来。
好景不长,周围被抢了生意的酒馆老板们愤怒了,他们向市政厅投诉咖啡馆的老板罗西不是英国公民,因此不能卖这种“散发着恶臭的液体”。
市政厅参事哈吉斯处理这个事件的办法是让他自己的仆人鲍曼与罗西合资这个咖啡馆,这样咖啡馆老板就是英国公民了。必须提到的是哈吉斯也曾经是一个商人。
不久,罗西因为莫名其妙的“不法行为”被英国驱逐出境,咖啡馆就成了鲍曼一个人的产业。
尽管咖啡馆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和原罪,咖啡馆本身仍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招牌中“公众”一词最好地预言了咖啡馆将扮演的角色:一个公众的、不分阶级的聚会场所。
由于咖啡馆环境与传统的酒馆相比更为舒适和安静,在等待咖啡制作以及享用咖啡的过程中,人们更适宜于交谈,不必担心喝完酒之后的逻辑混乱和语无伦次,相反,喝完咖啡之后更有精神了。在邮政系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英国17世纪,人们邮递信件、获取小道消息特别是商贸信息交流主要依靠的就是咖啡馆。
伦敦股票交易所是间咖啡馆
英国皇家交易所是1565年建立起来进行期货交易的,它旁边有一间咖啡馆叫乔纳桑咖啡屋。
皇家交易所先后遭遇了两次大火,多次重建。到交易所来进行期货交易的人特别多,交易所人满为患,人多的地方也就充斥着很多骗子,逐渐就有很多人被驱逐出来,被赶出来的这些人也没别处去,就聚集到旁边的乔纳桑咖啡屋,聊聊天,玩玩拍卖什么的。那个时候这个咖啡屋拍卖不少东西,木材、咖啡、香料甚至船舶都有拍卖。
在皇家交易所又一次被大火烧毁,等待重建的时间里,更多的人聚集到乔纳桑咖啡屋,这时有个多事之人在咖啡屋里贴了一张伦敦的股票、期货和保险的价格表,这一下就把玩股票的掮客们都招来了。
似乎玩股票期货的特别容易招火灾似的,这个咖啡屋后来也被大火烧了,但是来这里玩股票的一百多名股票掮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他们干脆自己盖了一所房子,起名“新乔纳桑咖啡屋”。后来觉得这个名字似乎不太吉利,又改名“股票交易所”。
这个咖啡屋就是伦敦股票交易所。而原先的皇家交易所不再从事证券交易了,原来的乔纳桑咖啡屋则成为一批新的博彩专业户的赌博据点。直到1778年再次被大火烧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玩股票期货的人一定要当心火烛。
巴黎的左岸与右岸
19世纪30年代,巴黎在大革命之后开始了撼天震地的城市改造重建工程。巴黎的西边,塞纳河右岸被规划成新兴的城市贵族区,这里居住着工业界与金融街的显贵。皇家宫殿区就在塞纳河右岸,这里的花园、拱廊和拱廊下各式咖啡馆林立。
比如这里有著名的摄政咖啡馆,普罗旺斯三兄弟咖啡参观,夏尔特咖啡馆,一直是巴黎上流社会重要的社交场所。
巴黎的“大道区”上也布满了时髦的咖啡馆:道提尼咖啡馆,利齐咖啡馆,英国咖啡馆,哈迪咖啡馆以及巴黎咖啡馆,这些咖啡馆豪华讲究,成为上流社会和布尔乔亚销金摆阔的场所,据说这里“金碧辉煌,吃不尽的美食,饮不完的美酒”。经常光顾这里的浪漫主义诗人缪塞(MUSSET)说:“若你身上没有带够50法郎,千万别推开巴黎咖啡馆的大门呀!”
相对于右岸的流金灿烂,塞纳河左岸是波西米亚的地盘。左岸的咖啡馆因为靠近以文艺主城的索邦大学,因此成为启蒙哲人、革命分子、文人作家、艺术家以及教授学生们经常聚集的地方。
右岸布尔乔亚,左岸波西米亚。波西米亚的放荡不羁在左岸莫姆斯咖啡馆达到巅峰,一些穷困潦倒的波西米亚们身无分文,就自带酒精灯、菊苣和甜菜糖到咖啡馆里煮“咖啡”。咖啡馆并不对此表示不满,反而努力为这些艺术家们提供天堂一般的舒适感受。高更、梵高等人居无定所,他们把生命浪费在咖啡馆和酒馆,在这里倾泻着对现实的愤怒和不满。还有很多艺术家们在这里走向自杀、或死于精神错乱。
进入20世纪后,以左岸蒙帕纳斯为中心的大众娱乐文化产业开始繁荣,右岸的豪华大咖啡馆逐渐转变为高档餐厅。
从欧洲到美洲
1670年,英国殖民政府在北美洲发出了第一张咖啡贩卖执照。领有该执照的是一位波士顿的女士——朵乐丝·琼斯(DOROTHY HONES)。此后北美开张的大量咖啡馆的掌握在女性手里。
咖啡在北美洲的流行与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有关。经过那次事件,独立后的美利坚和众国人民,为了表示爱国情操而拒绝喝茶,转而喝咖啡,使得咖啡馆的生意出现空前的繁荣。大陆会议通过了地址茶叶的决议,更是鼓舞了北美的咖啡消费,咖啡成了美国人每天早餐的必备品。
美国在拓荒西部时,喝咖啡的习惯被带进了广阔的美国西部;墨西哥战争期间,士兵们最喜欢喝的饮料是咖啡加奶;南北战争期间,咖啡成为军队的基本配给。每位士兵在发军饷时,都会非常在意长官是否将咖啡公平分配给了自己,确保自己的咖啡份额不被剥夺。
进入20世纪,美国的咖啡馆成为了文人、艺术家、剧作家的天堂。二战后,美国人每年的咖啡消耗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71年,星巴克咖啡店成立并逐渐席卷全球,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近12000间分店。
目前美国的咖啡屋成了企业家和政客最重要的聚会场所。据估计,现在的美国人喝掉了全球咖啡产量的三分之一。
咖啡,现代黑金
咖啡被称为世界上重要性仅次于石油的贸易品。
根据《华尔街日报》估计,2002年,全球有1.25亿人依赖咖啡生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有2500万小生产者以生产咖啡为唯一收入来源,每个这样的小生产者平均养活5个家庭成员。世界银行进一步估计,全球大概有5亿人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咖啡贸易中。
咖啡生产者的生存状况却令人担忧。很多咖啡生产国(主要是热带和发展中国家)对这种商品的出口极为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又缺乏话语权,当咖啡的收成过量或者歉收时对咖啡价格的波动无能为力,咖啡在世界市场出售的价格一度低于生产价格。
咖啡市场的波动促使联合国采取了行动。在联合国示意下,国际咖啡组织ICO于1963年在伦敦成立了,这个由咖啡生产国(发展中国家)和咖啡消费国(发达国家)共同组建的组织是在世界范围内为了应对咖啡贸易中价格剧烈波动而做出的努力。但是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显然失去了意识形态的对手,很快退出了该组织,该组织的重要性一泻千里。
根据2003年出版的《咖啡:黑色的历史》一书的统计显示,1991年,全球咖啡市场销售总价值是300亿美金,其中咖啡生产国得到120亿,即40%。但是十年后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已达550亿,其中只有70亿归咖啡出口国,即13%。也就是说,咖啡生产者在咖啡贸易中得到的份额在10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二。跨国咖啡公司则因购买咖啡所需价格的低廉而大发其财。
美国的主要品牌咖啡的平均零售价格降低为每磅2.75美元。占全球速溶咖啡市场份额85%的英国速溶咖啡的价格在同一时期仅仅下降了5%。控制了世界咖啡贸易的4个跨国咖啡加工企业,保洁、雀巢、莎莉以及飞利浦·莫里斯 他们共同占有国际咖啡贸易份额的40%,低廉的咖啡价格使他们实现了历史最高销售额和利润额。
星巴克,这个国际咖啡贸易中姗姗来迟的新角色,通过创造“独特口味”和定义咖啡为“消费得起的奢侈品”,以及提供舒适甜美的消费环境,从而开发出巨大的市场,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与咖啡生产者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咖啡期货的繁荣。这种不需要一粒实际存在的咖啡豆的资本游戏在虚拟世界超然存在。2001年9月11日,世界贸易中心的纽约咖啡、糖与可乐期货交易市场被摧毁,但是这个市场几乎是立刻就在备用场地重新开始交易,毫发无损。
标签: 咖啡馆 咖啡 故事
上一篇:羊年大吉:韩国一咖啡店因饲养小绵羊生意火爆
下一篇: 云南后谷咖啡深陷债务危机 上市计划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