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的资本情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更随意、更快捷甚至可以带走的咖啡,成了人们交流感情更好的选择。咖啡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大众,通过共同诉求在小小方寸之间搭建圈子,涌现出不少垂直行业、细分领域的主题咖啡馆,创业咖啡,金融咖啡,校友咖啡,众筹咖啡……
追溯现代金融的起源,咖啡馆总是必不可少的场景,世界四大证券交易所中的两家诞生于咖啡馆,现代保险的鼻祖劳埃德保险集团也起源于咖啡馆。
一杯清肺腑,入梦亦留香。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品茶历史,茶,要慢慢品。茶叶在滚水中舒展开身姿,或浓或淡的色味交织间,香气一道道溢出,品出笑看云风的人生。而品茶者之间,最好是密切且平等的,才可以享受乐趣。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更随意、更快捷甚至可以带走的咖啡,成了人们交流感情更好的选择。咖啡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大众,通过共同诉求在小小方寸之间搭建圈子,涌现出不少垂直行业、细分领域的主题咖啡馆,创业咖啡,金融咖啡,校友咖啡,众筹咖啡……
追溯现代金融的起源,咖啡馆总是必不可少的场景,世界四大证券交易所中的两家诞生于咖啡馆,现代保险的鼻祖劳埃德保险集团也起源于咖啡馆。
咖啡馆:现代金融起源
1698年英国人约翰·卡斯塔因在伦敦柴思胡同的乔纳森咖啡馆发起股票交易活动,1773英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这家咖啡屋成立,后成为伦敦证券证券交易所。
1792年5月,美国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一棵梧桐树下聚会,商订出著名的《梧桐树协议》。商人汤迪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便在华尔街建了一家咖啡 馆,名为汤迪咖啡馆。于是原本风餐露宿的证券市场找到了一个“避风港”。1817年,参与华尔街汤迪咖啡馆证券交易的经纪人通过一项正式章程,成立“纽约 证券交易会”,就是今天的纽交所。
全球拥有6000多个业务关系的英国保险商劳合社,前身也是一家咖啡馆。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以自己姓氏命名,创办咖啡馆,船主和海上商人持续光顾,这里渐渐成为信息集散地,富商和船主进行保险交易,演变成一家保险公司。
带着现代金融的历史传承和使命感,在保险行业有15年从业经验的易辉和他的合作伙伴也立志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一笔。经过近10个月的筹备,金融客咖啡去年11月在中国金融的心脏——北京金融街上开业,地上地下2400多平米,开业前三天吸引了近四五千人的客流,场面一度爆满。
作为金融客咖啡执委、秘书长,易辉在这座“金融街会客厅”四合院的主人房里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回忆创办过程,咖啡馆源动力就是金融客首席架构师杨 勇的一个想法,找两三个伙伴,3个找5个,5个变15个,不停裂变的效应。他感叹也曾一度因为找不到场地放弃,“中间差点干不下去,全凭单纯的信念,搞金 融就要在咖啡馆里面。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人都不在了,但地方还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干过最牛的事之一。”这位某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管,谈起 一手创办的金融客咖啡馆,脸上露出父亲般的笑容。
从最原始的需求,打造金融街的会客厅,到200位合伙人参与共同众筹1亿,这份超强的合伙人名单涵盖了一长串金融大佬和上市公司老总的名字,包 括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常务副会长衣锡群、尚诺集团CEO杨大勇、万向控股副董事长肖风、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人人贷 CEO李欣贺等,很快为丁章胡同大院深处古色古香的咖啡馆赢得声名。
易辉介绍,就在筹备期间,咖啡馆还没开业已经帮两个大的基金找了两个CEO,已经有股东在这面拿到项目,创业项目估值高达1.5亿并拿到 3000万人民币的投资,前期对价仅是30万的入股投资;还有的人进来两个星期拿了六千万的单子,运作下来,咖啡馆的功能比交易所更强大。
当记者问到是否希望咖啡馆作为平台带来资源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没有这个诉求,打这个主意的人太多了,我们现在就回归本质,这就是一个咖啡馆,咖啡馆本质是交易所,交流平台,只要有足够多高质量的人流量、信息量,自然会产生很多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
事实上,金融客咖啡的200名合伙人,是核心创办团队从高校、年龄、专业和地域四个维度筛选出来的,行业精英汇聚。这个去中介化的平台,通过开 放的咖啡馆,形成了独有的金融精英人脉圈,他们主动带来什么更重要。“半年之后,第一天见面的人有约40%的人名片都不能用了,可以知道背后发生了什 么”,当易辉用惯有的飞快语速说起这组数据时,平直的语气下略带压不住的自豪。
在记者到达之后不久,就有三位等着谈项目的客人。一直到近3小时的沙龙结束后,他们仍在等待,只为金融客咖啡主席“中国式众筹布道者”杨勇的一句话,这个概念能不能成。“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觉得这人不靠谱我就不会来,”一位参与者如是对记者说。
在金融客之前,杨勇等核心人物就发起了由北京大学校友众筹成立的创业主题1898咖啡馆,在圈内颇为知名。1898咖啡馆一周年时,就有合伙人 表示,咖啡馆给自己带来的改变特别明显,相当于上了非常好的商学院和投资学院,而这些,在外面是找不到的。金融客咖啡轮值主席杨大勇更自嘲,这一年最大的 变化是“首先牙黑了,因为喝咖啡喝得太多了;其次口袋没钱了,因为好项目太多了。”
一杯咖啡开启公益之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就在逐利资本出入金融客咖啡时,城市中轴线上的另一边,有一家截然不同的环保咖啡馆,颇有大隐于市的风骨。走上银河SOHO 巨蛋建筑的三楼,拐过一道弯,顺着玻璃幕墙的弧度,往前便是“鸿芷咖啡馆”所在地。透过玻璃门,就能看到亚麻布上“环保公益咖啡馆”的主题介绍,一杯咖啡 开启公益生活。
推门而入,满眼是暖黄色调和全木质设计,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点一杯咖啡又是一个悠闲的午后。初看与一般的咖啡馆别无二致。然而,坐下来后细 细打量周围,随处可见环保元素,老门板做的桌子,桌灯由废弃的地铁灯箱海报手工制成,不远处的墙上贴着北京城市空气质量图、频临灭绝动物影像和近期主题活 动照。对面是整面墙高的木质书架,摆着上千本环保公益类、社科类书籍,天花板是手工彩绘的,从荒漠到雨林的自然景象,景象内藏有30多家公益组织的 logo意象。翻开服务生递上的菜单,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只有一个地球”、“今日PM2.5”等特色饮品。
主人介绍,就连这里的咖啡豆,也是采用公平贸易咖啡豆,最大限度保障咖啡农人的收入,咖啡收入10%亦会捐赠给动物保护组织。“咖啡豆新鲜度保持从烘焙到餐桌小于30天。”
2010年,那时的《青年环境评论》主编伟亚和万圣书园折扣店卖书的小柔,在一次给《青年环境评论》开编委会找地方的时候,萌生了开一个环保公 益主题咖啡馆的想法。“编委都是NGO从业人员,公益组织没什么钱,去雕刻时光包场一下午也要好几千,不方便,也总有寄宿的感觉。”小柔笑笑说,“当时单 纯的想,自己开一个咖啡馆,可以供自己和别的公益组织开会。另外,每个公益组织、行业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太少,平时都各忙各的,每年只有年会那么一两天时 间碰到。咖啡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给各组织提供交流的空间。”从理想到现实,经历的波折自然很多,直到2013年3月,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支持下,伟亚 和小柔终于一起创办了这家咖啡馆,称之为“鸿芷空间”。
因此,鸿芷坚持每天循环播放各个公益组织的宣传视频,摆放的公益宣传页在进门最显眼位置,哪怕只是公益机构的一个小玩偶,就让其与鸿芷有了情感联系,他们就能感觉这是“我们公益人的地儿”,就愿意来。
“环保公益是一座围城,有无形的围墙,而鸿芷想做的就是在墙上开一扇门,让里边的人可以出去,外边的人可以进来。”这句话,写在鸿芷微信公众号 的首页介绍上。这是小柔6年来,在不同公共空间工作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环保理念传达出去,让环保公益不再遥远和抽象”成为小柔和伟亚经营 鸿芷咖啡馆确定的重点。
最终确定,以咖啡馆为平台,线上和线下共同推进文化之旅。现在线上有网站、微信,每周编纂重要的行业节点事件,通过邮件组群发环保公益类的简 讯,目前这个简讯的接收量超过4000人;线下便是咖啡馆组织的沙龙,微信公众号、“鸿人”微信群、微博和豆瓣小站中都有活动预告。通过一个小的摆设,比 如废报纸、淀粉制成的笔。将公益理念溶解到产品中,让消费者在这消费的同时能体验能感受到——环保可吃可喝、可看可听,可触摸。
上证报记者曾在这儿参加过数次环保主题相关的活动,其中之一是新能源企业远景能源主办的能源互联网沙龙,100坪的大厅坐了五六十人,还有不少 人站在一旁,主讲者或站立在书架前或斜靠在沙发上,像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瞬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感。茶歇期间交流也是人头攒动,场面温馨而热烈。
主办方告诉上证报记者,“也是在朋友那看到鸿芷活动的照片,感觉不错”,而远景又是一家新能源公司,对环保有自己的追求,正如在风能大会上颇具未来感的展台一般,与其选择在酒店,在这办的意义更大,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业咖啡馆:中国硅谷
如果说金融街是金融圈的圣地,中关村则是中国IT圈不二的精神圣地。不过,中国接入互联网已经20年整,当先驱者变成行业巨擘,过去的拓荒地进化成繁华商圈,新的“硅谷”出现了。就在中关村核心区向西1公里,由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改造成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了互联网创业者新的聚居地。
创业街被包围在几座大楼中间,宽不过200米,长不足一公里。冬日一个周末的午后,在经过一家门上贴着“清仓”字样的地下图书店和快餐店后,上证报 记者来到了创业咖啡鼻祖车库咖啡所在地,望着眼前的小旅馆门牌多次驻足不敢推门而入。你很难想象,美国副国务卿、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等也是这样穿过旅馆大 堂,走上狭长幽暗的楼梯,才来到创业者自由交流、草根生长的空间。
“为什么锤子手机能拿到1.8亿的风投,产品、产品还是产品”,甫一落座,记者被隔壁桌的脑力激荡得脑袋上冒烟。昏暗的灯光下,人声鼎沸,几乎 没有空位。或两两对坐,或独自看着电脑,或三五成群,除了享受1G的网速,也在大声的探讨,不时能听到“O2O模式”、“用户需要什么”诸如此类的头脑风 暴,每个人都被周遭的氛围感染。而在车库咖啡一角的墙上,张贴着各种手写或打印的移动互联网初创团队招聘广告。
创始人介绍,车库咖啡2011年刚开张时,周围都是破败的书店,路面坑坑洼洼。刚开张第一个月,生意寥寥,只有拉来朋友的两个创业团队6人,面 面相觑过了一个多月,当年惨陪。此后短短三年多,36氪、联想之星、黑马会的创新型孵化器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中关村创业服务的新型业态。
“每天在这里驻扎办公的创业团队有十几家,周末通常有200人的主题沙龙,”车库咖啡CEO金子森在大厅角落的一张桌边向上证报记者介绍,平台除了 提供实体办公场所、高速网络和服务器,还有投融资、项目对接、技术支持。“我们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帮助创业者,降低进入门槛。”通常一家创业机构一年注册加 办公室上万元,而在这儿注册包括场所的费用一年仅数千元,还有完整的法务、天使投资等团队。
在记者抛出创业之初是否料到如今这么成功时,金子森望了望窗外,推了推大鼻头,脱口而出,“成功?其实我们也没有多成功。大概能想到今天的状态,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国家给的政策力度这么大。”
他所谓的快,是在国家提出扶持创新创业后,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北京市海淀区管委会率先给了基础设施支持,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将创业街翻新出大概; 各地省市级高科技园区的接洽考察纷至沓来。他自豪地说,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已经直接拉走了我们的好几个创业团队,并开出一系列优厚的落地条件。
在新一轮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正在形成,一家不起眼的小咖啡馆,随时能孵化出奔向纳斯达克的中国“苹果”大格局。
追溯现代金融的起源,咖啡馆总是必不可少的场景,世界四大证券交易所中的两家诞生于咖啡馆,现代保险的鼻祖劳埃德保险集团也起源于咖啡馆。
一杯清肺腑,入梦亦留香。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品茶历史,茶,要慢慢品。茶叶在滚水中舒展开身姿,或浓或淡的色味交织间,香气一道道溢出,品出笑看云风的人生。而品茶者之间,最好是密切且平等的,才可以享受乐趣。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更随意、更快捷甚至可以带走的咖啡,成了人们交流感情更好的选择。咖啡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大众,通过共同诉求在小小方寸之间搭建圈子,涌现出不少垂直行业、细分领域的主题咖啡馆,创业咖啡,金融咖啡,校友咖啡,众筹咖啡……
追溯现代金融的起源,咖啡馆总是必不可少的场景,世界四大证券交易所中的两家诞生于咖啡馆,现代保险的鼻祖劳埃德保险集团也起源于咖啡馆。
咖啡馆:现代金融起源
1698年英国人约翰·卡斯塔因在伦敦柴思胡同的乔纳森咖啡馆发起股票交易活动,1773英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这家咖啡屋成立,后成为伦敦证券证券交易所。
1792年5月,美国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一棵梧桐树下聚会,商订出著名的《梧桐树协议》。商人汤迪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便在华尔街建了一家咖啡 馆,名为汤迪咖啡馆。于是原本风餐露宿的证券市场找到了一个“避风港”。1817年,参与华尔街汤迪咖啡馆证券交易的经纪人通过一项正式章程,成立“纽约 证券交易会”,就是今天的纽交所。
全球拥有6000多个业务关系的英国保险商劳合社,前身也是一家咖啡馆。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以自己姓氏命名,创办咖啡馆,船主和海上商人持续光顾,这里渐渐成为信息集散地,富商和船主进行保险交易,演变成一家保险公司。
带着现代金融的历史传承和使命感,在保险行业有15年从业经验的易辉和他的合作伙伴也立志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一笔。经过近10个月的筹备,金融客咖啡去年11月在中国金融的心脏——北京金融街上开业,地上地下2400多平米,开业前三天吸引了近四五千人的客流,场面一度爆满。
作为金融客咖啡执委、秘书长,易辉在这座“金融街会客厅”四合院的主人房里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回忆创办过程,咖啡馆源动力就是金融客首席架构师杨 勇的一个想法,找两三个伙伴,3个找5个,5个变15个,不停裂变的效应。他感叹也曾一度因为找不到场地放弃,“中间差点干不下去,全凭单纯的信念,搞金 融就要在咖啡馆里面。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人都不在了,但地方还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干过最牛的事之一。”这位某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管,谈起 一手创办的金融客咖啡馆,脸上露出父亲般的笑容。
从最原始的需求,打造金融街的会客厅,到200位合伙人参与共同众筹1亿,这份超强的合伙人名单涵盖了一长串金融大佬和上市公司老总的名字,包 括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常务副会长衣锡群、尚诺集团CEO杨大勇、万向控股副董事长肖风、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人人贷 CEO李欣贺等,很快为丁章胡同大院深处古色古香的咖啡馆赢得声名。
易辉介绍,就在筹备期间,咖啡馆还没开业已经帮两个大的基金找了两个CEO,已经有股东在这面拿到项目,创业项目估值高达1.5亿并拿到 3000万人民币的投资,前期对价仅是30万的入股投资;还有的人进来两个星期拿了六千万的单子,运作下来,咖啡馆的功能比交易所更强大。
当记者问到是否希望咖啡馆作为平台带来资源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没有这个诉求,打这个主意的人太多了,我们现在就回归本质,这就是一个咖啡馆,咖啡馆本质是交易所,交流平台,只要有足够多高质量的人流量、信息量,自然会产生很多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
事实上,金融客咖啡的200名合伙人,是核心创办团队从高校、年龄、专业和地域四个维度筛选出来的,行业精英汇聚。这个去中介化的平台,通过开 放的咖啡馆,形成了独有的金融精英人脉圈,他们主动带来什么更重要。“半年之后,第一天见面的人有约40%的人名片都不能用了,可以知道背后发生了什 么”,当易辉用惯有的飞快语速说起这组数据时,平直的语气下略带压不住的自豪。
在记者到达之后不久,就有三位等着谈项目的客人。一直到近3小时的沙龙结束后,他们仍在等待,只为金融客咖啡主席“中国式众筹布道者”杨勇的一句话,这个概念能不能成。“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觉得这人不靠谱我就不会来,”一位参与者如是对记者说。
在金融客之前,杨勇等核心人物就发起了由北京大学校友众筹成立的创业主题1898咖啡馆,在圈内颇为知名。1898咖啡馆一周年时,就有合伙人 表示,咖啡馆给自己带来的改变特别明显,相当于上了非常好的商学院和投资学院,而这些,在外面是找不到的。金融客咖啡轮值主席杨大勇更自嘲,这一年最大的 变化是“首先牙黑了,因为喝咖啡喝得太多了;其次口袋没钱了,因为好项目太多了。”
一杯咖啡开启公益之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就在逐利资本出入金融客咖啡时,城市中轴线上的另一边,有一家截然不同的环保咖啡馆,颇有大隐于市的风骨。走上银河SOHO 巨蛋建筑的三楼,拐过一道弯,顺着玻璃幕墙的弧度,往前便是“鸿芷咖啡馆”所在地。透过玻璃门,就能看到亚麻布上“环保公益咖啡馆”的主题介绍,一杯咖啡 开启公益生活。
推门而入,满眼是暖黄色调和全木质设计,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点一杯咖啡又是一个悠闲的午后。初看与一般的咖啡馆别无二致。然而,坐下来后细 细打量周围,随处可见环保元素,老门板做的桌子,桌灯由废弃的地铁灯箱海报手工制成,不远处的墙上贴着北京城市空气质量图、频临灭绝动物影像和近期主题活 动照。对面是整面墙高的木质书架,摆着上千本环保公益类、社科类书籍,天花板是手工彩绘的,从荒漠到雨林的自然景象,景象内藏有30多家公益组织的 logo意象。翻开服务生递上的菜单,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只有一个地球”、“今日PM2.5”等特色饮品。
主人介绍,就连这里的咖啡豆,也是采用公平贸易咖啡豆,最大限度保障咖啡农人的收入,咖啡收入10%亦会捐赠给动物保护组织。“咖啡豆新鲜度保持从烘焙到餐桌小于30天。”
2010年,那时的《青年环境评论》主编伟亚和万圣书园折扣店卖书的小柔,在一次给《青年环境评论》开编委会找地方的时候,萌生了开一个环保公 益主题咖啡馆的想法。“编委都是NGO从业人员,公益组织没什么钱,去雕刻时光包场一下午也要好几千,不方便,也总有寄宿的感觉。”小柔笑笑说,“当时单 纯的想,自己开一个咖啡馆,可以供自己和别的公益组织开会。另外,每个公益组织、行业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太少,平时都各忙各的,每年只有年会那么一两天时 间碰到。咖啡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给各组织提供交流的空间。”从理想到现实,经历的波折自然很多,直到2013年3月,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支持下,伟亚 和小柔终于一起创办了这家咖啡馆,称之为“鸿芷空间”。
因此,鸿芷坚持每天循环播放各个公益组织的宣传视频,摆放的公益宣传页在进门最显眼位置,哪怕只是公益机构的一个小玩偶,就让其与鸿芷有了情感联系,他们就能感觉这是“我们公益人的地儿”,就愿意来。
“环保公益是一座围城,有无形的围墙,而鸿芷想做的就是在墙上开一扇门,让里边的人可以出去,外边的人可以进来。”这句话,写在鸿芷微信公众号 的首页介绍上。这是小柔6年来,在不同公共空间工作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环保理念传达出去,让环保公益不再遥远和抽象”成为小柔和伟亚经营 鸿芷咖啡馆确定的重点。
最终确定,以咖啡馆为平台,线上和线下共同推进文化之旅。现在线上有网站、微信,每周编纂重要的行业节点事件,通过邮件组群发环保公益类的简 讯,目前这个简讯的接收量超过4000人;线下便是咖啡馆组织的沙龙,微信公众号、“鸿人”微信群、微博和豆瓣小站中都有活动预告。通过一个小的摆设,比 如废报纸、淀粉制成的笔。将公益理念溶解到产品中,让消费者在这消费的同时能体验能感受到——环保可吃可喝、可看可听,可触摸。
上证报记者曾在这儿参加过数次环保主题相关的活动,其中之一是新能源企业远景能源主办的能源互联网沙龙,100坪的大厅坐了五六十人,还有不少 人站在一旁,主讲者或站立在书架前或斜靠在沙发上,像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瞬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感。茶歇期间交流也是人头攒动,场面温馨而热烈。
主办方告诉上证报记者,“也是在朋友那看到鸿芷活动的照片,感觉不错”,而远景又是一家新能源公司,对环保有自己的追求,正如在风能大会上颇具未来感的展台一般,与其选择在酒店,在这办的意义更大,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业咖啡馆:中国硅谷
如果说金融街是金融圈的圣地,中关村则是中国IT圈不二的精神圣地。不过,中国接入互联网已经20年整,当先驱者变成行业巨擘,过去的拓荒地进化成繁华商圈,新的“硅谷”出现了。就在中关村核心区向西1公里,由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改造成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了互联网创业者新的聚居地。
创业街被包围在几座大楼中间,宽不过200米,长不足一公里。冬日一个周末的午后,在经过一家门上贴着“清仓”字样的地下图书店和快餐店后,上证报 记者来到了创业咖啡鼻祖车库咖啡所在地,望着眼前的小旅馆门牌多次驻足不敢推门而入。你很难想象,美国副国务卿、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等也是这样穿过旅馆大 堂,走上狭长幽暗的楼梯,才来到创业者自由交流、草根生长的空间。
“为什么锤子手机能拿到1.8亿的风投,产品、产品还是产品”,甫一落座,记者被隔壁桌的脑力激荡得脑袋上冒烟。昏暗的灯光下,人声鼎沸,几乎 没有空位。或两两对坐,或独自看着电脑,或三五成群,除了享受1G的网速,也在大声的探讨,不时能听到“O2O模式”、“用户需要什么”诸如此类的头脑风 暴,每个人都被周遭的氛围感染。而在车库咖啡一角的墙上,张贴着各种手写或打印的移动互联网初创团队招聘广告。
创始人介绍,车库咖啡2011年刚开张时,周围都是破败的书店,路面坑坑洼洼。刚开张第一个月,生意寥寥,只有拉来朋友的两个创业团队6人,面 面相觑过了一个多月,当年惨陪。此后短短三年多,36氪、联想之星、黑马会的创新型孵化器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中关村创业服务的新型业态。
“每天在这里驻扎办公的创业团队有十几家,周末通常有200人的主题沙龙,”车库咖啡CEO金子森在大厅角落的一张桌边向上证报记者介绍,平台除了 提供实体办公场所、高速网络和服务器,还有投融资、项目对接、技术支持。“我们的目的就是更好的帮助创业者,降低进入门槛。”通常一家创业机构一年注册加 办公室上万元,而在这儿注册包括场所的费用一年仅数千元,还有完整的法务、天使投资等团队。
在记者抛出创业之初是否料到如今这么成功时,金子森望了望窗外,推了推大鼻头,脱口而出,“成功?其实我们也没有多成功。大概能想到今天的状态,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国家给的政策力度这么大。”
他所谓的快,是在国家提出扶持创新创业后,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北京市海淀区管委会率先给了基础设施支持,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将创业街翻新出大概; 各地省市级高科技园区的接洽考察纷至沓来。他自豪地说,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已经直接拉走了我们的好几个创业团队,并开出一系列优厚的落地条件。
在新一轮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正在形成,一家不起眼的小咖啡馆,随时能孵化出奔向纳斯达克的中国“苹果”大格局。
标签: 咖啡馆 情缘 资本
上一篇:咖啡之旅在德宏“开走”
下一篇:星巴克入驻万达泰安最好的国际咖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