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很美的杭州首家众筹咖啡店黯然停业
“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听起来很美的
杭州首家众筹咖啡店黯然停业
本报记者 纪驭亚
两年前的夏天,三个“90后”借本报发出“征50个人合开一家咖啡店”的集结令,引来叫好声的同时,也引发质疑:这样的咖啡店能开起来吗?开起来后又能生存多久?
9个月后,聚集着110名股东和外界好奇目光的杭州首家众筹咖啡馆“聚咖啡”在黄龙商圈开张,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而运营一年半后,第二个问题也有了答案。近日,记者探访发现,“聚咖啡”已在去年年底倒闭,原本挂着“聚咖啡”招牌的店铺也已几易其主。
在各种众筹项目风起云涌时,曾经数百人争相加入的众筹咖啡馆终究未能颠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实。这个结果令人唏嘘,也不禁让我们发问:很多人众筹一家咖啡馆,真的只是听上去很美吗?
杭州首家众筹咖啡馆已关门停业
杭州跑马场巷黄龙雅苑,曾是杭州首家众筹咖啡馆“聚咖啡”的发源地。如今,原先咖啡馆的店面入驻了一家韩国年糕店和一家网购服务社区店。附近的商家还记得这家去年年底关掉的咖啡店,但评价多数是“平常店里坐的人不多”、“看起来生意不太好”。
曾担任“聚咖啡”董事长,并为之耗费许多心血的小储已经回到正常工作生活的轨道上,对于“聚咖啡”的倒闭,他并不愿意提及太多,“主要还是因为房租太贵,每个月要2万元左右,收支难以平衡。60万元众筹资金花光后,股东都不愿意再投钱了。”
股东之一来兼亦,则用“人多主意多,没有主心骨,没有责任心”概括了“聚咖啡”倒闭的主因。其实在咖啡馆筹备时,董事会就遭遇过这个模式的最大瓶颈—决策效率不够高。虽然有董事会、监事会,但为了保证民主和参与度,“聚咖啡”重大决策仍需要征询所有人意见。一项建议从提出到落实,往往要耽误不少时间,他们也为此付出了高额成本,比如错过了很多心仪的商铺。
直至“聚咖啡”停业,董事会还没有真正破解这个难题。“议事规则还没有制定好就开始实施,本身就是个问题。”小储反思。
在董事会最初为“聚咖啡”描绘的蓝图里,还包括让咖啡馆成为一个社交平台,由来自各行各业的股东为咖啡馆“造血”。这一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
不少“很多人合开的咖啡馆”都已经消失
实际上,“聚咖啡”为能够生存下去做了不少努力。去年夏天,为了减少房租开支等,他们缩小了近一半的面积,并重新装修。
但关于他们“持续亏钱、快撑不下去”的报道还是屡现各家媒体。在小储看来,这些“有失偏颇的报道”成了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哪家咖啡店刚开始时不是亏本经营呢?当时确实经营不太好,但并不是所谓的持续亏钱,我们其实也有盈利的月份啊!”小储说,可能再多坚持一下,就能总体盈利了,但这些报道却让股东更加失去了信心。
去年年底,店铺租约到期,没有股东愿意继续出资付房租,“聚咖啡”自然难以为继。一场以浪漫和情怀开始的“很多人合开咖啡店”的尝试,最终还是以“和平分手”收尾。“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尝试,走了很多弯路。如果再重来一次,我应该可以带领团队在众筹资金消耗完前,实现盈利。”小储说,美好的总是短暂的,但他的声音里还是有难掩的无奈。
“聚咖啡”的倒闭,并不是众筹咖啡馆失败的个例。武汉、常州、东莞……当地也有众筹咖啡馆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情况。
2011月9月,最先提出“很多人的咖啡馆”创意的“蚊二妞”(网名),召集了78个股东,在北京朝阳区开了全国第一家“很多人的咖啡馆”。而后,这个模式才在全国各地逐渐蔓延开来。但去年5月24日发布了“即将回来!”的微博后,“很多人的咖啡馆”停止了微博更新。就在“聚咖啡”倒闭的几乎同时,有网友爆料,北京的这家“很多人的咖啡馆”已经倒闭。
为盈利他们曾想了很多花样
长沙的一家众筹咖啡馆,自打2012年7月试营业至今,也几度传出要倒闭的消息。
昨天,现在的店长艺齐飞告诉记者,145名股东众筹了60万元,开店花了30万,还结余20万,目前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但如果算上咖啡店的损耗,这两年还是亏损了10万。
“开张头一年,其实日常运营略有盈利。但因为新设备投入较大,账面上看,咖啡馆还是亏损状态。”艺齐飞说,为了维系咖啡馆的运营,股东们也想了很多辙。例如,组织电影日、公开课、相亲会等线下活动;内部选出3名负责人承包咖啡馆,自负盈亏,先以半年为期,半年后如果咖啡馆开始盈利,再分红给股东,“在去年冬天,日常运营都出现亏损时,甚至想过转让。”
但好在,2015年的春天也带来了这家咖啡馆的春天。“这几个月生意一直不错。”艺齐飞说。
在杭州,虽然已有失败案例在先,但众筹咖啡馆、众筹茶楼的这阵风似乎还在劲头上。
位于杭州青年路的123茶楼,就是其中一个。去年2月, 微信创业平台“B座12楼”的创始人蔡华发起众筹茶楼,4天共筹集到123万元,每个股东各1万。去年12月,123茶楼试营业,并于今年1月正式营业。
店长张承坦言,目前123茶楼仍在亏本运营,而众筹的资金大概还够撑半年,“试营业期间,几乎就是股东们的自娱自乐场所。现在营业情况在好起来,如果每个月支出成本是2000元的话,收入大概是1000元出头。”
123茶楼也动了不少脑筋帮助盈利,例如卖茶楼里的广告位、月租工位,而且每周都会办创业讲座等活动。
“聚咖啡”遇到的决策效率不够高、股东热情消减等问题,123茶楼也遇到了。“买套员工服的决策都耗了一个月。”张承的解决办法是,不能太在意股东意见,每次要做决定前,先在股东群里召集几人来做决策,然后要收缩他们的思维,不能发散。
O2O或成众筹新思路
艺齐飞和张承似乎都对后续资金不太发愁。
“123茶楼已经是一个品牌,每天都有好些人来找我,想加入或是合作。”张承给“不差钱”打了个比方:之前茶楼想搞个推广活动,分分钟就有股东拉来20万赞助。
众筹的咖啡馆、茶楼,怎样才能实现商业化运作,依靠自身造血生存下去,是两个掌柜考虑的最主要问题。
张承的方向直指O2O(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现在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咖啡馆周末活动场地租用。我们茶楼有一个微信公众号,人气很不错。以后我们希望把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相结合,茶楼则作为一个活动的载体,通过品牌吸引粉丝,再用线上的推广带动线下活动的人气,实现盈利。”
而艺齐飞则是主打“品牌”。“我们的咖啡馆在长沙扎根快3年,蛮有名气了。而现在众筹项目很热,资金不愁,关键是如何管理。”艺齐飞说,下个月,咖啡馆就会在长沙另开分店,他们则以品牌和管理团队入股,“关键是要做出品牌效应。当然,我们也会对O2O模式进行尝试,这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
听起来很美的
杭州首家众筹咖啡店黯然停业
本报记者 纪驭亚
两年前的夏天,三个“90后”借本报发出“征50个人合开一家咖啡店”的集结令,引来叫好声的同时,也引发质疑:这样的咖啡店能开起来吗?开起来后又能生存多久?
9个月后,聚集着110名股东和外界好奇目光的杭州首家众筹咖啡馆“聚咖啡”在黄龙商圈开张,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而运营一年半后,第二个问题也有了答案。近日,记者探访发现,“聚咖啡”已在去年年底倒闭,原本挂着“聚咖啡”招牌的店铺也已几易其主。
在各种众筹项目风起云涌时,曾经数百人争相加入的众筹咖啡馆终究未能颠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实。这个结果令人唏嘘,也不禁让我们发问:很多人众筹一家咖啡馆,真的只是听上去很美吗?
杭州首家众筹咖啡馆已关门停业
杭州跑马场巷黄龙雅苑,曾是杭州首家众筹咖啡馆“聚咖啡”的发源地。如今,原先咖啡馆的店面入驻了一家韩国年糕店和一家网购服务社区店。附近的商家还记得这家去年年底关掉的咖啡店,但评价多数是“平常店里坐的人不多”、“看起来生意不太好”。
曾担任“聚咖啡”董事长,并为之耗费许多心血的小储已经回到正常工作生活的轨道上,对于“聚咖啡”的倒闭,他并不愿意提及太多,“主要还是因为房租太贵,每个月要2万元左右,收支难以平衡。60万元众筹资金花光后,股东都不愿意再投钱了。”
股东之一来兼亦,则用“人多主意多,没有主心骨,没有责任心”概括了“聚咖啡”倒闭的主因。其实在咖啡馆筹备时,董事会就遭遇过这个模式的最大瓶颈—决策效率不够高。虽然有董事会、监事会,但为了保证民主和参与度,“聚咖啡”重大决策仍需要征询所有人意见。一项建议从提出到落实,往往要耽误不少时间,他们也为此付出了高额成本,比如错过了很多心仪的商铺。
直至“聚咖啡”停业,董事会还没有真正破解这个难题。“议事规则还没有制定好就开始实施,本身就是个问题。”小储反思。
在董事会最初为“聚咖啡”描绘的蓝图里,还包括让咖啡馆成为一个社交平台,由来自各行各业的股东为咖啡馆“造血”。这一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
不少“很多人合开的咖啡馆”都已经消失
实际上,“聚咖啡”为能够生存下去做了不少努力。去年夏天,为了减少房租开支等,他们缩小了近一半的面积,并重新装修。
但关于他们“持续亏钱、快撑不下去”的报道还是屡现各家媒体。在小储看来,这些“有失偏颇的报道”成了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哪家咖啡店刚开始时不是亏本经营呢?当时确实经营不太好,但并不是所谓的持续亏钱,我们其实也有盈利的月份啊!”小储说,可能再多坚持一下,就能总体盈利了,但这些报道却让股东更加失去了信心。
去年年底,店铺租约到期,没有股东愿意继续出资付房租,“聚咖啡”自然难以为继。一场以浪漫和情怀开始的“很多人合开咖啡店”的尝试,最终还是以“和平分手”收尾。“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尝试,走了很多弯路。如果再重来一次,我应该可以带领团队在众筹资金消耗完前,实现盈利。”小储说,美好的总是短暂的,但他的声音里还是有难掩的无奈。
“聚咖啡”的倒闭,并不是众筹咖啡馆失败的个例。武汉、常州、东莞……当地也有众筹咖啡馆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的情况。
2011月9月,最先提出“很多人的咖啡馆”创意的“蚊二妞”(网名),召集了78个股东,在北京朝阳区开了全国第一家“很多人的咖啡馆”。而后,这个模式才在全国各地逐渐蔓延开来。但去年5月24日发布了“即将回来!”的微博后,“很多人的咖啡馆”停止了微博更新。就在“聚咖啡”倒闭的几乎同时,有网友爆料,北京的这家“很多人的咖啡馆”已经倒闭。
为盈利他们曾想了很多花样
长沙的一家众筹咖啡馆,自打2012年7月试营业至今,也几度传出要倒闭的消息。
昨天,现在的店长艺齐飞告诉记者,145名股东众筹了60万元,开店花了30万,还结余20万,目前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但如果算上咖啡店的损耗,这两年还是亏损了10万。
“开张头一年,其实日常运营略有盈利。但因为新设备投入较大,账面上看,咖啡馆还是亏损状态。”艺齐飞说,为了维系咖啡馆的运营,股东们也想了很多辙。例如,组织电影日、公开课、相亲会等线下活动;内部选出3名负责人承包咖啡馆,自负盈亏,先以半年为期,半年后如果咖啡馆开始盈利,再分红给股东,“在去年冬天,日常运营都出现亏损时,甚至想过转让。”
但好在,2015年的春天也带来了这家咖啡馆的春天。“这几个月生意一直不错。”艺齐飞说。
在杭州,虽然已有失败案例在先,但众筹咖啡馆、众筹茶楼的这阵风似乎还在劲头上。
位于杭州青年路的123茶楼,就是其中一个。去年2月, 微信创业平台“B座12楼”的创始人蔡华发起众筹茶楼,4天共筹集到123万元,每个股东各1万。去年12月,123茶楼试营业,并于今年1月正式营业。
店长张承坦言,目前123茶楼仍在亏本运营,而众筹的资金大概还够撑半年,“试营业期间,几乎就是股东们的自娱自乐场所。现在营业情况在好起来,如果每个月支出成本是2000元的话,收入大概是1000元出头。”
123茶楼也动了不少脑筋帮助盈利,例如卖茶楼里的广告位、月租工位,而且每周都会办创业讲座等活动。
“聚咖啡”遇到的决策效率不够高、股东热情消减等问题,123茶楼也遇到了。“买套员工服的决策都耗了一个月。”张承的解决办法是,不能太在意股东意见,每次要做决定前,先在股东群里召集几人来做决策,然后要收缩他们的思维,不能发散。
O2O或成众筹新思路
艺齐飞和张承似乎都对后续资金不太发愁。
“123茶楼已经是一个品牌,每天都有好些人来找我,想加入或是合作。”张承给“不差钱”打了个比方:之前茶楼想搞个推广活动,分分钟就有股东拉来20万赞助。
众筹的咖啡馆、茶楼,怎样才能实现商业化运作,依靠自身造血生存下去,是两个掌柜考虑的最主要问题。
张承的方向直指O2O(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现在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咖啡馆周末活动场地租用。我们茶楼有一个微信公众号,人气很不错。以后我们希望把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相结合,茶楼则作为一个活动的载体,通过品牌吸引粉丝,再用线上的推广带动线下活动的人气,实现盈利。”
而艺齐飞则是主打“品牌”。“我们的咖啡馆在长沙扎根快3年,蛮有名气了。而现在众筹项目很热,资金不愁,关键是如何管理。”艺齐飞说,下个月,咖啡馆就会在长沙另开分店,他们则以品牌和管理团队入股,“关键是要做出品牌效应。当然,我们也会对O2O模式进行尝试,这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
标签: 众筹 杭州 咖啡店
上一篇:品质云咖:谱写云南惠农新篇章
下一篇:云南本季咖啡豆采收结束目前收购价 咖农略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