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一杯咖啡创造的神话
2016年10月,慧谷家族美国游学团参访星巴克基金会,星巴克董事长、CEO霍华德·舒尔茨与远道而来的游学团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提到星巴克的成功,舒尔茨谈得更多的,是信任、情感、人文精神,还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关于慈善与传承,作为美国企业家的代表人物,舒尔茨表示价值观、精神的传承才是关键。
舒尔茨对我们说:“星巴克的成功并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有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员工的平等归属感,与合伙人亲密的关系以及与客户建立的信任,是支持星巴克成功的基石。”
在公房区长大
3岁和家人搬入纽约布鲁克林公房区;再长大一些,知晓自己家境窘迫;高中时,因住在公房区被人看不起;12岁时,骑车送报,在餐馆打工补贴家用;16岁,辗转于皮货商、运动鞋商店、编织厂打各种各样的零工。
这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星巴克掌门人霍华德·舒尔茨的童年,成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仍然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过去,会向人隐瞒在布鲁克林长大的事实。他说,那个环境很难让人看到机遇。
舒尔茨的父亲在工作时弄伤了腿,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被切断,靠借钱艰难维持生计。父亲借酒浇愁,把儿子当做出气筒,经常打骂,年幼的他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就此深种。直到父亲去世后,舒尔茨才发现,一直以来给父亲贴上的“不负责任”的标签有失公允,父亲也曾尝试去适应体制,最终却一事无成,没有积蓄,没有养老金,且从未从工作中获得过人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
“倘若我有出头的一天,我一定不会让别人沦落到如此地步。”这虽然只是年幼的舒尔茨心中所想,但它更像是一句承诺,一句誓言,郑重地了写进了舒尔茨的人生里。
或许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如今在他带领下的星巴克才更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在乎员工,更重视人文精神。
用一个词形容星巴克
在一次采访中,霍华德·舒尔茨被要求用一个词来形容星巴克,他脱口而出:“人文精神,正如星巴克的使命是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个社区。”
1982年,舒尔茨入职星巴克,在此之前,这家以咖啡豆零售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已经存在了11年,在西雅图开设了五家门店。它有三位有趣的创始人, 戈登是位作家,杰瑞·鲍德温是文学专业出身的英语教师,泽夫·西格是一位小提琴手的儿子,曾教过历史。三人热衷于电影、文学、古典音乐、美食和咖啡。做西雅图最好喝的咖啡是星巴克最初的的愿景,不追求数量,无关乎营收。星巴克的诞生只源于简单而纯粹的热爱。
加入星巴克一年后,舒尔茨到意大利出差,偶然走进一家咖啡吧,被意大利的咖啡文化感染,这也是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的来源:将咖啡吧打造成家庭前廊的一个延续、一个扩展,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社区型的空间。
舒尔茨立志要将这种咖啡文化引入美国,不久,星巴克开设了第一家咖啡吧并且极受欢迎。但由于和创始人之间对咖啡事业的分歧,舒尔茨不得不离开星巴克,自立门户,创立“天天咖啡”。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在当地投资者的帮助下买下星巴克并担任首席执行官。
自此,星巴克开始在全美推行意大利咖啡文化,而今天,这种独一无二的咖啡体验已经被带到了全球各地。
一切从员工开始
彼得·德鲁克曾说,“每当你看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人做出过勇敢的决策。”
1988年,星巴克开始为所有兼职雇员支付全额健康福利。舒尔茨回忆说,这是我们曾经做出的最好的决定。1990年,星巴克开始盈利,次年8月,便推出了“咖啡豆股票”计划,在全公司范围内向每一个雇员赠予企业股票。这个计划的推行把星巴克的所有雇员都变成了合伙人。每一个合伙人都与星巴克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意识到创造价值和利润的重要性,同时将自己的利益与股东利益挂钩。在星巴克,这些“伙伴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忠诚感。
星巴克也是美国第一家为所有员工提供医保和正式股票期权的公司。追求利润与社会良知的平衡是星巴克从成立伊始就树立的价值观念。股票计划的推行,完成了舒尔茨长久以来一个念念不忘的梦想。在他看来,只为盈利的企业很难让人尊敬,也很难走得长远。员工的的激情和贡献才是星巴克的第一竞争优势,失去了这些,就会全盘皆输。
危机中的重塑之旅
1992年6月,星巴克在纳斯达克公开上市,后来便如同坐上了魔法飞毯,销售额和利润一路高歌,10年间门店从1000家发展到13000家。为了迎合顾客,星巴克的门店里开始使用半加工的袋装咖啡,销售三明治。第三任CEO空降后,还推行了多元化发展方式,涉足唱片、出版、电影行业。
过分地追求快速增长为星巴克埋下了诸多隐患。2008年,灾难性的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星巴克各家门店入不敷出,每小时的销售额甚至不足以支付人工成本。为了应对不景气的经济形势,星巴克被迫关闭900家门店,裁员6700人。当时已卸任CEO的霍华德·舒尔茨重返首席执行官一职,采取一系列打破常规的举措,将发展的目标从利润率和股份上移开,重新回归对于人的关照。
2008年,为了加快公司形势的转变,有股东提出削减员工医疗保险支出,舒尔茨断然拒绝。在舒尔茨眼中,他最重要的角色和职责是“为员工服务”,这是他坚守的星巴克价值观的一部分。
企业的社会责任
1996年,克林顿总统首次提出“社会责任感”一词,舒尔茨理解的“社会责任感”,是管理层在关照员工的同时,对于社区、城市、社会也有关照的责任。
1991年,在星巴克实现盈利的第二年,便开始为救济组织CARE(美国赈济合作社)捐款,并成为CARE最大的捐助方。1997年,星巴克基金会成立。1999年,星巴克创办了企业社会责任部门。随后推出C.A.F.E项目,帮助咖啡豆种植者获得更高的回报;与慈善组织合作,捐助反病毒药物;为小型企业提供贷款......
所有的慈善和捐助项目都基于星巴克的价值观和信念。舒尔茨认为,慈善并不是施舍,在给予别人的同时,自己收获的更多,大的、成功的企业应该比小企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精神传承
在本次游学中,舒尔茨还与慧谷家族游学团分享了他与儿子的故事。在儿子上大学前,舒尔茨曾送给儿子一首诗《玻璃中的我们》。告诉儿子离开家意味着什么,长大后要自己开始做决定,每个决定都可能影响他人。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人类的一切品行都会在镜子中反照,要想让镜子中的自己骄傲,就一定要做好每件事,道德高尚、尊重他人、仁慈善良。当年的儿子并没有做出回应,后来在儿子结婚时,舒尔茨在儿子的房间里看到了当年送给儿子的那首诗,他特别感动。事实上,儿子已经继承了他的精神。
舒尔茨的儿子并没有在星巴克工作,他和妻子都认为,星巴克应该是属于全球合伙人的。
价值观的价值
今天的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213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地区,公司市值高达400亿美元。2016年10月19日,星巴克宣布了中国区高层人事调整,新任CEO上任后,计划在未来5年将中国内地门店数量扩张至5000家。
从小在廉租房长大的舒尔茨是美国梦的典型践行者。他说,星巴克的成功并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有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员工的平等归属感,与合伙人亲密的关系以及与客户建立的信任,是支持星巴克成功的基石。
舒尔茨对我们说:“星巴克的成功并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有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员工的平等归属感,与合伙人亲密的关系以及与客户建立的信任,是支持星巴克成功的基石。”
在公房区长大
3岁和家人搬入纽约布鲁克林公房区;再长大一些,知晓自己家境窘迫;高中时,因住在公房区被人看不起;12岁时,骑车送报,在餐馆打工补贴家用;16岁,辗转于皮货商、运动鞋商店、编织厂打各种各样的零工。
这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星巴克掌门人霍华德·舒尔茨的童年,成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仍然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过去,会向人隐瞒在布鲁克林长大的事实。他说,那个环境很难让人看到机遇。
舒尔茨的父亲在工作时弄伤了腿,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被切断,靠借钱艰难维持生计。父亲借酒浇愁,把儿子当做出气筒,经常打骂,年幼的他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就此深种。直到父亲去世后,舒尔茨才发现,一直以来给父亲贴上的“不负责任”的标签有失公允,父亲也曾尝试去适应体制,最终却一事无成,没有积蓄,没有养老金,且从未从工作中获得过人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
“倘若我有出头的一天,我一定不会让别人沦落到如此地步。”这虽然只是年幼的舒尔茨心中所想,但它更像是一句承诺,一句誓言,郑重地了写进了舒尔茨的人生里。
或许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如今在他带领下的星巴克才更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在乎员工,更重视人文精神。
用一个词形容星巴克
在一次采访中,霍华德·舒尔茨被要求用一个词来形容星巴克,他脱口而出:“人文精神,正如星巴克的使命是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个社区。”
星巴克早期的标识
1982年,舒尔茨入职星巴克,在此之前,这家以咖啡豆零售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已经存在了11年,在西雅图开设了五家门店。它有三位有趣的创始人, 戈登是位作家,杰瑞·鲍德温是文学专业出身的英语教师,泽夫·西格是一位小提琴手的儿子,曾教过历史。三人热衷于电影、文学、古典音乐、美食和咖啡。做西雅图最好喝的咖啡是星巴克最初的的愿景,不追求数量,无关乎营收。星巴克的诞生只源于简单而纯粹的热爱。
加入星巴克一年后,舒尔茨到意大利出差,偶然走进一家咖啡吧,被意大利的咖啡文化感染,这也是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的来源:将咖啡吧打造成家庭前廊的一个延续、一个扩展,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社区型的空间。
舒尔茨立志要将这种咖啡文化引入美国,不久,星巴克开设了第一家咖啡吧并且极受欢迎。但由于和创始人之间对咖啡事业的分歧,舒尔茨不得不离开星巴克,自立门户,创立“天天咖啡”。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在当地投资者的帮助下买下星巴克并担任首席执行官。
自此,星巴克开始在全美推行意大利咖啡文化,而今天,这种独一无二的咖啡体验已经被带到了全球各地。
一切从员工开始
彼得·德鲁克曾说,“每当你看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人做出过勇敢的决策。”
1988年,星巴克开始为所有兼职雇员支付全额健康福利。舒尔茨回忆说,这是我们曾经做出的最好的决定。1990年,星巴克开始盈利,次年8月,便推出了“咖啡豆股票”计划,在全公司范围内向每一个雇员赠予企业股票。这个计划的推行把星巴克的所有雇员都变成了合伙人。每一个合伙人都与星巴克的发展息息相关,他们意识到创造价值和利润的重要性,同时将自己的利益与股东利益挂钩。在星巴克,这些“伙伴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信任感和忠诚感。
星巴克也是美国第一家为所有员工提供医保和正式股票期权的公司。追求利润与社会良知的平衡是星巴克从成立伊始就树立的价值观念。股票计划的推行,完成了舒尔茨长久以来一个念念不忘的梦想。在他看来,只为盈利的企业很难让人尊敬,也很难走得长远。员工的的激情和贡献才是星巴克的第一竞争优势,失去了这些,就会全盘皆输。
危机中的重塑之旅
1992年6月,星巴克在纳斯达克公开上市,后来便如同坐上了魔法飞毯,销售额和利润一路高歌,10年间门店从1000家发展到13000家。为了迎合顾客,星巴克的门店里开始使用半加工的袋装咖啡,销售三明治。第三任CEO空降后,还推行了多元化发展方式,涉足唱片、出版、电影行业。
过分地追求快速增长为星巴克埋下了诸多隐患。2008年,灾难性的全球金融危机来临,星巴克各家门店入不敷出,每小时的销售额甚至不足以支付人工成本。为了应对不景气的经济形势,星巴克被迫关闭900家门店,裁员6700人。当时已卸任CEO的霍华德·舒尔茨重返首席执行官一职,采取一系列打破常规的举措,将发展的目标从利润率和股份上移开,重新回归对于人的关照。
2008年,为了加快公司形势的转变,有股东提出削减员工医疗保险支出,舒尔茨断然拒绝。在舒尔茨眼中,他最重要的角色和职责是“为员工服务”,这是他坚守的星巴克价值观的一部分。
企业的社会责任
1996年,克林顿总统首次提出“社会责任感”一词,舒尔茨理解的“社会责任感”,是管理层在关照员工的同时,对于社区、城市、社会也有关照的责任。
1991年,在星巴克实现盈利的第二年,便开始为救济组织CARE(美国赈济合作社)捐款,并成为CARE最大的捐助方。1997年,星巴克基金会成立。1999年,星巴克创办了企业社会责任部门。随后推出C.A.F.E项目,帮助咖啡豆种植者获得更高的回报;与慈善组织合作,捐助反病毒药物;为小型企业提供贷款......
所有的慈善和捐助项目都基于星巴克的价值观和信念。舒尔茨认为,慈善并不是施舍,在给予别人的同时,自己收获的更多,大的、成功的企业应该比小企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精神传承
在本次游学中,舒尔茨还与慧谷家族游学团分享了他与儿子的故事。在儿子上大学前,舒尔茨曾送给儿子一首诗《玻璃中的我们》。告诉儿子离开家意味着什么,长大后要自己开始做决定,每个决定都可能影响他人。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人类的一切品行都会在镜子中反照,要想让镜子中的自己骄傲,就一定要做好每件事,道德高尚、尊重他人、仁慈善良。当年的儿子并没有做出回应,后来在儿子结婚时,舒尔茨在儿子的房间里看到了当年送给儿子的那首诗,他特别感动。事实上,儿子已经继承了他的精神。
舒尔茨的儿子并没有在星巴克工作,他和妻子都认为,星巴克应该是属于全球合伙人的。
价值观的价值
今天的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213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地区,公司市值高达400亿美元。2016年10月19日,星巴克宣布了中国区高层人事调整,新任CEO上任后,计划在未来5年将中国内地门店数量扩张至5000家。
从小在廉租房长大的舒尔茨是美国梦的典型践行者。他说,星巴克的成功并不是比别人聪明,而是有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员工的平等归属感,与合伙人亲密的关系以及与客户建立的信任,是支持星巴克成功的基石。
标签: 星巴克 一杯 咖啡 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