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咖啡故事/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 > 咖啡故事 > 在纽约喝杯咖啡,我为什么不选星巴克?

在纽约喝杯咖啡,我为什么不选星巴克?

  2015年的感恩节在纽约度过,邀请了朋友来家里吃感恩节大餐。然而,买食材这件事却一直拖到了最后一秒。感恩节当天,一早便出了门,坐地铁去曼哈顿采购:天气极好,路上却冷冷清清,几乎看不见行人,多数人已经开始在自家厨房为一顿丰盛的感恩节晚餐而忙碌了。

  走去地铁站的路上,意外地发现,平日里经常光顾的一间小小的咖啡店——OTHA’S,居然还开着。惊喜之余,几乎下意识地走了进去。

OTHA’S咖啡店

  对咖啡因上瘾,还是对一句问候上瘾?

  “早上好,还是大杯拿铁?” 顶着爆炸头、 异常有活力的黑人姑娘热情地问我。店里摇滚乐放得很大声,她一边随着音乐扭动身体,一边将手伸向大纸杯。

  “是的。真意外,没想到你们今天还会开门!”

  “当然!我们每年这个时候都开门的。今天我们的厨师请假了,不然吃的会也正常卖。”她嘴里哼着歌,娴熟地操作机器,给我做了杯拿铁。

  “Happy Thanksgiving.”在把杯子递给我的同时,她问候道,带着极富感染力的明朗笑容。

  “Happy Thanksgiving.”我也笑着回应,不是礼节性的假装,也没有敷衍。被她的气场影响后,我也像被点亮一般,发自内心地开心起来。


OTHA’S 咖啡

  OTHA’S紧邻的地铁站,有去往学校的M线经过。每次去坐地铁的路上,只要时间合适,我都会进去买杯咖啡。

  平日里,这经历通常会以一句“Have a nice day!”作结。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对咖啡因上瘾,还是对清晨的那句“Have a nice day!”。总之,我成了这里的常客。


OTHA’S 咖啡厅

  这听来或许不可思议,但在初入纽约忙碌、孤独的四个月里,尤其是熬夜通宵后体力透支的清晨,一杯滚烫的咖啡、简单的寒暄,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慰藉。毕竟,纽约这座城市,在多数时候,是行色匆匆的,是冷漠的,于是生活中偶尔闪现出的亲近、善意就显得格外动人。

  这自然不是我独有的感受,无数住在附近,要通勤去曼哈顿通勤的年轻人都成了这里的常客,他们是OTHA’S的主要服务对象。

  工作日的早晨,OTHA’S七点开始营业,开门后的前两三个小时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买咖啡的长队有时甚至会排上人行道。然而,人们却并不着急,耐心地等待自己的名字被叫到;等待咖啡的间隙,有的人站在靠窗的柜台边上安静地翻报纸,有些相熟的顾客相互攀谈起来,还有的顾客和店员隔着柜台、咖啡机聊起近况……

  对于熟客,店员们都认得出,也叫得出名字,甚至知道些他们的喜好和故事。

  E.B.怀特在《这就是纽约》里写过,“十八英寸是纽约为其居民定下的一个分寸,彼此之间,有联系,又保持距离。”

  这句话用来形容OTHA’S这类独立咖啡店营造的氛围倒也贴切:这里既有“熟人社会”的亲近、温情,又保留了对于距离和私隐的尊重。住在威廉斯堡的年轻人对咖啡店这个小小空间里的分寸感,无疑是情有独钟的。

  没有“美人鱼”的星巴克

  纽约市经济发展公司2013年的一份统计显示,邮编代码11211所覆盖的行政分区(即我所居住的威廉斯堡所在地)有31间咖啡店,是除曼哈顿以外,纽约市咖啡店最密集的地区;全纽约的咖啡店中,有42.7%是Dunkin’ Donuts或者Starbucks这样的大型连锁;然而在威廉斯堡,这个比例仅占到6.5%,是两间Dunkin’ Donuts。

  一直到2014年7月末,威廉斯堡才有了第一间Starbucks,更有意思的是,这个门店并没有挂出标志性的“美人鱼”,而采用了低调的黑白字母招牌,试图淡化品牌,让自己看起来更“独立”。

  当然,本区居民并不会轻易买账。

  在星巴克开业时,距离最近的独立咖啡店The West发了一份新闻稿,老板Esther Bell在文中说,“我们一直都在做支持社区的事,我们有很好的本地烘焙咖啡、精酿啤酒和鸡尾酒。最重要的是,我们与艺术家、开发者、程序员合作,开展演示、筹款、放映和阅读活动。我们的邻居来这里,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家的延伸,一个可以工作和放松的舒服的空间。”

  对于星巴克这样的大型连锁门店来说,显然很难做到如此细微与深度的融合。

  而且,即使把面儿上的功夫做足,由于缺少某种精神内核的支撑,也只能是看起来很“独立”——就像那块黑白招牌一样。

  一间理想的独立咖啡馆什么样?

  刚才说到的内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精神”:有一个关于咖啡店的理想范式,再实现它。上面提到的29间非连锁咖啡店,每间都呈现出独特的气质:店主的兴趣爱好、审美趣味、对咖啡和食物的理解……这决定了每间咖啡店的风格。

  在这样的语境中,咖啡店存在的意义就不再是贩售咖啡这么简单,更是以某种形式将自己和盘托出,吸引志趣相投者“愿者上钩”。

  说回OTHA’S,这个店名其实是美国一知名吉他手的名字。了解这个渊源,你大概猜得到店主对音乐的热爱。

  事实上,它的三个合伙人都是音乐爱好者:平日里喜欢收集唱片、玩乐队;在这里工作的店员也都有各自的乐队,工作之余就会排练、四处表演。店主专门邀请自己的独立艺术家朋友设计了成系列系列的摇滚明星穿孔积分卡,墙上也挂满了摇滚明星、乐队的插画。临窗的展台上,常年有各种乐队表演的传单、宣传海报。

  熟客们评价,这里是威廉斯堡最“Funk”的咖啡店。

  在距离OTHA’S大概13个街区,威廉斯堡的北端,有一间Bakeri,在这里工作的是清一色的姑娘。

  除了都是姑娘,都会烘焙美味紧实的面包外,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擅长平面设计、插画之类的创意工作。工作之余,她们还邀请自己的顾客参与创作,定期出品几乎算得上专业水准的手绘杂志“Bakeri zine”。

  如果说烘焙是为了生存,那一本薄薄的杂志就是她们对生存之上的热爱的不放弃。

  在我看来,手里握着六便士,还记得望向月亮,是最迷人的生活状态。过这样的生活是一种幸运,甚至看到有人这么过,已觉欣喜。多数时候,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这样的小事是让我觉得人生有希望的全部理由。

  某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我在OTHA’S买了杯热咖啡,然后横穿了13个街区去到Bakeri买早餐面包。走出店门,看着被夕阳映得通红的天空,心里的幸福感满得要溢出来。

  美国女权运动领袖苏珊·安东尼在谈论女权时,说过 “独立即幸福。”事实上,对谁来说,又不是呢?

标签: 星巴克 纽约 咖啡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