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淘咖啡”和缤果盒子,是同一种无人零售吗?
人脸识别,VR技术,人工智能,当这一切新鲜的名词与零售结合起来,在2017年中,突然掀起一场互联网业内风口——无人零售。
7月7日,第二届淘宝造物节在杭州如期拉开帷幕,阿里巴巴造势许久的无人零售店——淘咖啡公开亮相。打开手机淘宝完成身份验证,结账时依靠身份识别自动完成程序扣款,阿里的无人零售试验店有着浓浓的高科技属性。占地200平,可容纳50人左右进行选购,主要商品含玩偶、笔记本、以及要价略贵的简餐咖啡等又让这家“小商店”看起来有些不接地气。
7月8日晚,上海首家无人超市歇业维修。这家位于上海杨浦区欧尚广场停车场附近的无人零售店,是一家叫缤果盒子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投放搭建的。酷暑来临,无人便利店被曝店内甜甜圈、巧克力等产品出现软化现象,缤果盒子迅速关店进行修缮。
目前,全国共有8家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分布在广东、上海两地。一个星期前,缤果盒子刚刚宣布拿到逾一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 GGV 纪源资本领投,启明创投、源码资本、银泰资本等跟投。紧接着,该公司便宣布,一年内将在全国开出5000家无人便利店。
“无人零售”的这个风口,说是亚马逊吹起来的也不为过。
去年12月,亚马逊率先在美国西雅图开设无人便利店——Amazon Go。Amazon Go颠覆传统线下零售运营模式,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计算顾客有效的购物行为,在顾客离开商店后,自动根据顾客的消费情况在亚马逊账户上结账收费。只是进入便利店时,顾客需下载Amazon Go的APP,在商店入口扫码成功后,才可进入商店开始购物。
听起来“淘咖啡”是不是和Amazon Go如出一辙?
事实上,亚马逊和阿里同作为电商巨头,与其说是布局线下零售店,不如说是在电商业务上对技术实力的一种尝试,而在尝试的过程中,也对本身的传统业务转型起到一定作用。纽约邮报曾将Amazon Go描述为“下一个工作杀手”。文章指出,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将释放美国的经济潜力。尽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目前还受制于众多限制,但这意味着市场对拥有创造力、抽象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通识性人才需求仍在增加。
对于阿里来说,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高科技也让“淘咖啡”变成了一家“非一般”便利店。近年来在大数据、VR、AR交互体验等领域频频出手的阿里巴巴,显然也并不满足于一家单纯的无人零售店铺。
这样看来,并不能单纯地将缤果盒子与淘咖啡、Amazon Go等笼统归为“无人零售”产业的发展。正如缤果盒子所言,在拿到一亿人民币后要一年之内布局5000家实体无人零售店,更多地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零售模式出手,辅以“无人”结账手段进行的一次探索。
开业即因高温歇业的缤果盒子目前还看不真切未来,或许早前最原始的依赖于人与人之间信任存在的“无人小卖部”能给出一些思考和启发。
15年,南方都市报曾报道了一家开在东莞虎门闹市中心区的无人便利店,店主为虎门志愿者协会一名志愿者。店内并没有老板看店,顾客进来买东西全凭自觉,自选自付,或微信、支付宝转账,或现金投进收款箱,只是现金不找零。店主表示,试营业一个月以来,附近不少街坊频频前往“帮衬”,甚至自发“监督”贪小便宜者,效果不错。
这样的小店没有缤果盒子“高大上”是肯定的,但是在模式上,较于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在高科技上的投入和造诣,显然这两者更接近。
只是近日,伴随着无人零售风口的崛起,缤果盒子被放到聚光灯之下,其盈利模式也被起底,加盟费用和销售提成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东北区域经理徐先生透露,加盟一家店的成本在10万-15万元左右,如果按照全国铺开5000家店来算,仅此一项收益,缤果盒子或能获得5亿-6亿元的收益。
较之传统有人零售商店,当无人零售最终的盈利并非来自商品,而是依赖持续的加盟费的时候,它的初衷和方向又会走向哪里呢?缤果盒子和淘咖啡、Amazon Go等又是同一种“无人零售”吗?这值得我们思考。
7月7日,第二届淘宝造物节在杭州如期拉开帷幕,阿里巴巴造势许久的无人零售店——淘咖啡公开亮相。打开手机淘宝完成身份验证,结账时依靠身份识别自动完成程序扣款,阿里的无人零售试验店有着浓浓的高科技属性。占地200平,可容纳50人左右进行选购,主要商品含玩偶、笔记本、以及要价略贵的简餐咖啡等又让这家“小商店”看起来有些不接地气。
7月8日晚,上海首家无人超市歇业维修。这家位于上海杨浦区欧尚广场停车场附近的无人零售店,是一家叫缤果盒子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投放搭建的。酷暑来临,无人便利店被曝店内甜甜圈、巧克力等产品出现软化现象,缤果盒子迅速关店进行修缮。
目前,全国共有8家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分布在广东、上海两地。一个星期前,缤果盒子刚刚宣布拿到逾一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 GGV 纪源资本领投,启明创投、源码资本、银泰资本等跟投。紧接着,该公司便宣布,一年内将在全国开出5000家无人便利店。
“无人零售”的这个风口,说是亚马逊吹起来的也不为过。
去年12月,亚马逊率先在美国西雅图开设无人便利店——Amazon Go。Amazon Go颠覆传统线下零售运营模式,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计算顾客有效的购物行为,在顾客离开商店后,自动根据顾客的消费情况在亚马逊账户上结账收费。只是进入便利店时,顾客需下载Amazon Go的APP,在商店入口扫码成功后,才可进入商店开始购物。
听起来“淘咖啡”是不是和Amazon Go如出一辙?
事实上,亚马逊和阿里同作为电商巨头,与其说是布局线下零售店,不如说是在电商业务上对技术实力的一种尝试,而在尝试的过程中,也对本身的传统业务转型起到一定作用。纽约邮报曾将Amazon Go描述为“下一个工作杀手”。文章指出,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将释放美国的经济潜力。尽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目前还受制于众多限制,但这意味着市场对拥有创造力、抽象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通识性人才需求仍在增加。
对于阿里来说,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高科技也让“淘咖啡”变成了一家“非一般”便利店。近年来在大数据、VR、AR交互体验等领域频频出手的阿里巴巴,显然也并不满足于一家单纯的无人零售店铺。
这样看来,并不能单纯地将缤果盒子与淘咖啡、Amazon Go等笼统归为“无人零售”产业的发展。正如缤果盒子所言,在拿到一亿人民币后要一年之内布局5000家实体无人零售店,更多地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零售模式出手,辅以“无人”结账手段进行的一次探索。
开业即因高温歇业的缤果盒子目前还看不真切未来,或许早前最原始的依赖于人与人之间信任存在的“无人小卖部”能给出一些思考和启发。
15年,南方都市报曾报道了一家开在东莞虎门闹市中心区的无人便利店,店主为虎门志愿者协会一名志愿者。店内并没有老板看店,顾客进来买东西全凭自觉,自选自付,或微信、支付宝转账,或现金投进收款箱,只是现金不找零。店主表示,试营业一个月以来,附近不少街坊频频前往“帮衬”,甚至自发“监督”贪小便宜者,效果不错。
这样的小店没有缤果盒子“高大上”是肯定的,但是在模式上,较于阿里巴巴和亚马逊在高科技上的投入和造诣,显然这两者更接近。
只是近日,伴随着无人零售风口的崛起,缤果盒子被放到聚光灯之下,其盈利模式也被起底,加盟费用和销售提成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东北区域经理徐先生透露,加盟一家店的成本在10万-15万元左右,如果按照全国铺开5000家店来算,仅此一项收益,缤果盒子或能获得5亿-6亿元的收益。
较之传统有人零售商店,当无人零售最终的盈利并非来自商品,而是依赖持续的加盟费的时候,它的初衷和方向又会走向哪里呢?缤果盒子和淘咖啡、Amazon Go等又是同一种“无人零售”吗?这值得我们思考。
标签: 阿里 盒子 淘咖啡
上一篇:启德控股 为公益发声
下一篇:韩系咖啡馆在中国全线失败,对中国咖啡馆有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