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咖啡香” 书店复兴了
如今,不少城市里新创的书店不只是为了卖书,而成了一种温暖的存在。北京的言几又书店和Pageone、南京的先锋书店、青岛的方所书店、广州的1200bookshop等打特色牌的实体书店内部,不仅有着舒心的暖色调灯光、舒适度很高的桌椅,还飘荡着咖啡香和茶香,不时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有些甚至24小时开门,有可爱的猫狗陪伴。在一些新开设的商场内,特色实体书店也成了标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几家近年来创办的书店发现,人流量一点不逊色于旁边的服装店或者餐厅,人们逛书店也不仅局限于买书,而是爱上氛围。书店焕发出新的生机。
“氛围”成为顾客选择书店主因
推开“言几又·今日阅读”三里屯店的门,一股咖啡的香味扑面而来,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旁边的书籍与水吧。晚上八点的书店二楼,大学生模样的顾客抱着教辅书在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旁边的桌上摆着一本英语书。
她在Page One书店,一位年轻的母亲和5岁的女儿坐在儿童区域角落里,这位母亲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她发现孩子对电子产品越来越热爱,而对纸质书“无感”,但现在的教科书与教辅资料都还是纸质书,她专门到书店来给孩子讲故事,“不能让孩子忘了实体书店氛围和纸质书的感觉”。
从事包装设计的顾客张辉觉得,新兴书店的音乐、光线、装潢与座椅的舒适度都营造出很轻松的氛围,它没有老派实体书店的压抑,又比咖啡厅更有工作与学习的氛围。
广州的1200bookshop是2014年开业的网红书店,活动部负责人一容告诉记者,创始人、店长刘二囍当年去台湾环岛旅行,丢了钱包,身无分文却幸运地被好心人收留,所以就想创造一个可以供人休息的场所。后来创办书店是因为他发现,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们缺少的不是钱而是一个阅读空间,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没有办法在家里静下来看书,于是他就想到了打造这样一个24小时运营、可以过夜的读书之地。
书店创办后,书店员工们见证了各种故事。一容说,曾有一对夫妻连着一个月来书店,只是因为妻子有焦躁症,回家就会发病,但是在书店这种氛围里就可以静下来看书。
电商出现后,一本在实体书店全价出售的书在电商网站经常能以半价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时也节省了顾客到实体书店的时间,但网络购书往往只能看书的畅销度、简介,通常适用于读者已经选定的情况下购买。
一容表示,其实实体书店和电商不会有太大的竞争,因为价格悬殊,实体书店创造的是一个空间,是一种氛围。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现在实体书店增多是我国中等收入者开始享受书香气、追求生活品味的体现。很多购物商场还会专门引进一家实体书店,来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虽然现在通过电商买书还是主流,但是去实体书店买书,买的更是一种文化氛围。创办实体书店是带有一种书香文化的产业。
书店不只卖书 还有办法盈利
有人喜欢新兴书店带来的服务,也有人担忧,书店不卖书是否变味儿了?
以售卖打折书、旧书盈利的豆瓣书店是一家传统的书店,在约50平方米的空间里,货架上的书摆放得整整齐齐,地上堆满从各个出版社甚至电商那里淘来的书。
豆瓣书店老板邓先生称,实体书店特别受天气状况的影响,“特别热、特别冷、刮大风、下大雨、雾霾,就都没人”。因此,豆瓣书店在微信上开通了网上购书模式,并更新书单,就算是外地的购书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与邮寄获得图书。
目前在很多独立书店的营业额中,纸质书依然占了大头。文创产品等副业则主要用以营造其生活、文化的氛围。
在北京三里屯Page One书店里,由于没有桌椅,顾客们大多站着翻阅书。书店值班负责人介绍,该书店从财务上看是收支持平的,实体书售卖依然是书店收入的主力军。他解释道,和其他实体书店相比,“这里选址不一样,大多数来三里屯逛的人都带着消费欲望,真正想买书时并没有那么在乎我们店与电商之间的差价。”
近几年,新开的实体书店大多把店址定在购物中心与步行街,甚至大型综合体开到哪里就把书店“带”到哪里。张颐武表示,目前书店选址定为闹市区的大型综合体是普遍的情况,也是全球性的现象。综合体人流量大,人们来逛时,顺手会买上一本。
刘二喜喜表示,书店盈利能力其实并不高,但是能带来很大的人流,来听分享会的朋友可能不会在书店花钱,但是可能去商场里消费,书店是流量担当,所以房地产方会给我们的一些分店减免租金,有些甚至出钱给书店装修。
2016年,中宣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实体书店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其中涉及工商审批、项目补助及奖励、公建配套等方面提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意见。此外,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实体书店发展格局。
作为一家网红店,1200bookshop3年来拿到了5万多元的补助。一容表示,其实这对于实体书店而言还是杯水车薪,书店能盈利还是因为房主减少了房租。
多元化的书店成社交和享受生活的空间
不少年轻人在逛微博、知乎、豆瓣时发现,一些特色书店已成为城市的标识。“在某地一定要去的几家书店”等词成为城市宣传的一张文艺性名片,文创产品、咖啡厅、沙龙空间等都出现在了宣传照片中,同时书店也完成了从单纯的销售场所向综合性娱乐休闲场所的转变。
张辉经常去“言几又·今日阅读”三里屯店,有时虽然并不是抱着买书的目的,但离开的时候还是会顺便买上几本,“有时过来发邮件,有时等客户,当然有时还是会看看书的”。张辉使用着自己的笔记本在书店二楼办公,桌上另一样物品是在书店里买的咖啡。
实体书店是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虚假繁荣?张颐武表示,现在实体书店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买卖实体书,它开始变得多元化来适应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它成了人们生活的文化空间,提供给人们社交与生活享受的空间。
刘二喜喜说:“书店以后如何发展,我觉得就像手机,最开始只有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现在有了各种功能依然叫手机。书店也一样,融入各种其他功能,边界被拓展,功能重新被定义,但它依然还是书店。”
张颐武也认为,现在实体书店光靠卖书是养不了自己的,只靠政府补助也是不对的,如果创业者想要投资开实体书店,一定需要谨慎,因为它是靠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支撑的。开实体书店需要有书香气的氛围,同时不能太高端,可以有一些文创产品、举办一些有书香的活动等副业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但一定要能够适应年轻人的想法。
一位网友说,当这个世界变得不出家门就能外卖管饱、快递管好,连中关村的那条图书街都变为了创业大街,人们嘴上谈着孤独谈着忙碌,城市里似乎还是需要那个保留着书香味与慢节奏的“安逸”之地,实体书店给人们提供了“享受”性的社交。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市几家近年来创办的书店发现,人流量一点不逊色于旁边的服装店或者餐厅,人们逛书店也不仅局限于买书,而是爱上氛围。书店焕发出新的生机。
“氛围”成为顾客选择书店主因
推开“言几又·今日阅读”三里屯店的门,一股咖啡的香味扑面而来,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旁边的书籍与水吧。晚上八点的书店二楼,大学生模样的顾客抱着教辅书在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旁边的桌上摆着一本英语书。
她在Page One书店,一位年轻的母亲和5岁的女儿坐在儿童区域角落里,这位母亲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她发现孩子对电子产品越来越热爱,而对纸质书“无感”,但现在的教科书与教辅资料都还是纸质书,她专门到书店来给孩子讲故事,“不能让孩子忘了实体书店氛围和纸质书的感觉”。
从事包装设计的顾客张辉觉得,新兴书店的音乐、光线、装潢与座椅的舒适度都营造出很轻松的氛围,它没有老派实体书店的压抑,又比咖啡厅更有工作与学习的氛围。
广州的1200bookshop是2014年开业的网红书店,活动部负责人一容告诉记者,创始人、店长刘二囍当年去台湾环岛旅行,丢了钱包,身无分文却幸运地被好心人收留,所以就想创造一个可以供人休息的场所。后来创办书店是因为他发现,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们缺少的不是钱而是一个阅读空间,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没有办法在家里静下来看书,于是他就想到了打造这样一个24小时运营、可以过夜的读书之地。
书店创办后,书店员工们见证了各种故事。一容说,曾有一对夫妻连着一个月来书店,只是因为妻子有焦躁症,回家就会发病,但是在书店这种氛围里就可以静下来看书。
电商出现后,一本在实体书店全价出售的书在电商网站经常能以半价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时也节省了顾客到实体书店的时间,但网络购书往往只能看书的畅销度、简介,通常适用于读者已经选定的情况下购买。
一容表示,其实实体书店和电商不会有太大的竞争,因为价格悬殊,实体书店创造的是一个空间,是一种氛围。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现在实体书店增多是我国中等收入者开始享受书香气、追求生活品味的体现。很多购物商场还会专门引进一家实体书店,来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虽然现在通过电商买书还是主流,但是去实体书店买书,买的更是一种文化氛围。创办实体书店是带有一种书香文化的产业。
书店不只卖书 还有办法盈利
有人喜欢新兴书店带来的服务,也有人担忧,书店不卖书是否变味儿了?
以售卖打折书、旧书盈利的豆瓣书店是一家传统的书店,在约50平方米的空间里,货架上的书摆放得整整齐齐,地上堆满从各个出版社甚至电商那里淘来的书。
豆瓣书店老板邓先生称,实体书店特别受天气状况的影响,“特别热、特别冷、刮大风、下大雨、雾霾,就都没人”。因此,豆瓣书店在微信上开通了网上购书模式,并更新书单,就算是外地的购书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与邮寄获得图书。
目前在很多独立书店的营业额中,纸质书依然占了大头。文创产品等副业则主要用以营造其生活、文化的氛围。
在北京三里屯Page One书店里,由于没有桌椅,顾客们大多站着翻阅书。书店值班负责人介绍,该书店从财务上看是收支持平的,实体书售卖依然是书店收入的主力军。他解释道,和其他实体书店相比,“这里选址不一样,大多数来三里屯逛的人都带着消费欲望,真正想买书时并没有那么在乎我们店与电商之间的差价。”
近几年,新开的实体书店大多把店址定在购物中心与步行街,甚至大型综合体开到哪里就把书店“带”到哪里。张颐武表示,目前书店选址定为闹市区的大型综合体是普遍的情况,也是全球性的现象。综合体人流量大,人们来逛时,顺手会买上一本。
刘二喜喜表示,书店盈利能力其实并不高,但是能带来很大的人流,来听分享会的朋友可能不会在书店花钱,但是可能去商场里消费,书店是流量担当,所以房地产方会给我们的一些分店减免租金,有些甚至出钱给书店装修。
2016年,中宣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实体书店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其中涉及工商审批、项目补助及奖励、公建配套等方面提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意见。此外,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实体书店发展格局。
作为一家网红店,1200bookshop3年来拿到了5万多元的补助。一容表示,其实这对于实体书店而言还是杯水车薪,书店能盈利还是因为房主减少了房租。
多元化的书店成社交和享受生活的空间
不少年轻人在逛微博、知乎、豆瓣时发现,一些特色书店已成为城市的标识。“在某地一定要去的几家书店”等词成为城市宣传的一张文艺性名片,文创产品、咖啡厅、沙龙空间等都出现在了宣传照片中,同时书店也完成了从单纯的销售场所向综合性娱乐休闲场所的转变。
张辉经常去“言几又·今日阅读”三里屯店,有时虽然并不是抱着买书的目的,但离开的时候还是会顺便买上几本,“有时过来发邮件,有时等客户,当然有时还是会看看书的”。张辉使用着自己的笔记本在书店二楼办公,桌上另一样物品是在书店里买的咖啡。
实体书店是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虚假繁荣?张颐武表示,现在实体书店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买卖实体书,它开始变得多元化来适应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它成了人们生活的文化空间,提供给人们社交与生活享受的空间。
刘二喜喜说:“书店以后如何发展,我觉得就像手机,最开始只有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现在有了各种功能依然叫手机。书店也一样,融入各种其他功能,边界被拓展,功能重新被定义,但它依然还是书店。”
张颐武也认为,现在实体书店光靠卖书是养不了自己的,只靠政府补助也是不对的,如果创业者想要投资开实体书店,一定需要谨慎,因为它是靠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支撑的。开实体书店需要有书香气的氛围,同时不能太高端,可以有一些文创产品、举办一些有书香的活动等副业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但一定要能够适应年轻人的想法。
一位网友说,当这个世界变得不出家门就能外卖管饱、快递管好,连中关村的那条图书街都变为了创业大街,人们嘴上谈着孤独谈着忙碌,城市里似乎还是需要那个保留着书香味与慢节奏的“安逸”之地,实体书店给人们提供了“享受”性的社交。
标签: 咖啡 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