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多角报道/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多角报道 > 朱苦拉村 柴火煮咖啡老村洋玩意

朱苦拉村 柴火煮咖啡老村洋玩意

朱苦拉村

  朱苦拉,彝语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朱苦拉村是宾川县平川镇的一个偏远小山村。 但就是这个小山村,6月16日却举行了一嘲咖啡盛会”——“2017首届云南大理宾川朱苦拉咖啡论坛”,国内外专家嘉宾等近200人参加了论坛系列活动,共话朱苦拉咖啡的产业发展前景。这场咖啡盛会到来时,咖啡果还绿绿的挂在树上。公路的尽头,村前醒目的位置上,已新立起了一道牌坊:“朱苦拉古咖啡园”。

  珍贵 24株咖啡树已百岁

  从宾川县城到朱苦拉村,有108公里的山路,坡陡、弯大、峡谷深,至今仍然只有越野车和摩托车才能通行。由于交通不便,朱苦拉村几乎与世隔绝。

  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这里,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将他从越南带来的咖啡种子种在了教堂边。从最初的一棵咖啡树,慢慢衍生成一大片咖啡林,密密匝匝地将整个村子包围起来。

  没有经过削尖、去枝等“手术”,朱苦拉的咖啡林无拘无束地自然生长着。在村民的记忆中,田神父当年亲手种下的那棵咖啡树,在1984年的一场大雪中冻死了。老树桩至今仍完好地保留在教堂外面的空地上。不过,朱苦拉村如今仍完好地保留着13亩1134棵堪称“咖啡活化石”的咖啡树(其中24株树龄达100余年,其余咖啡树龄均在60年以上),以及村民们代代相传的咖啡制作技法:将红红的咖啡果采摘下来,然后铺在地上,用木板磨去外皮,放在簸箕中晾晒。大约半个月后,咖啡果干了。用手指一颗一颗将咖啡果的第二层皮剥去,咖啡豆才显露出来。去了皮的咖啡豆,再次被放到烈日下曝晒,晒得脆脆的。然后将咖啡豆放进锅里炒,炒到香味出来,才放进石磨里磨成粉。

  传承 柴火煮出的咖啡更好喝

  “咖啡,还是用柴火煮出的好喝。”朱苦拉村党总支书记杞凤华一边添柴煮咖啡,一边和我们拉家常。咖啡特有的香味从茶壶嘴里喷涌出来,弥漫在小小的灶房里。

  自从学会了咖啡的制作技术,村里人都养成了每天喝咖啡的习惯。先用纱布裹上几勺咖啡粉,待茶壶里的清水煮沸后,把裹着咖啡粉的纱布团丢进去,用勺不停地搅拌。不一会,取出纱布团,倒出来给家里的每个人斟上一杯……

  村里第一个学会做咖啡的人,是杞光辉老爷爷。但3年前,88岁的老人去世了。他是朱苦拉村第三位神父的得意弟子。最初,神父对加工咖啡的技术秘而不传。成熟的咖啡果,都是以鲜果的方式被送到昆明等地,神父自己留下一小部分。杞光辉学会的制作方式,来自于一位修女。修女力气小,又不善于爬树,便请杞光辉来采摘加工。此后,在修女的指导下,20多岁的杞光辉学会了制作咖啡的技术。

  从此以后,制作咖啡的技术在朱苦拉村传扬开来,半个多世纪后,村里人都养成了每天喝咖啡的习惯。现在,村里虽然开通了沼气,但在许多村民家里,火塘和三用架依然保存着。“用柴火煮的咖啡最香。天天喝咖啡,这精气头就是足,你看我都59岁了,一根白头发都没有。”杞书记打趣地说。

  推广 朱苦拉与“二队咖啡”

  很多人知道朱苦拉这个名字,缘于宾川太和华侨农场的“二队咖啡”。二队咖啡最有名的饮品“冰咖啡”,是朱苦拉咖啡文化的一种创新和延伸。

  2007年以来,曾有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多次深入朱苦拉村,对13亩古咖啡林进行考证研究,最终认定朱苦拉咖啡属于云南小粒咖啡最古老、最纯正的波邦(旁)蒂(铁)皮卡品种,在种性上,为铁皮卡变种(红顶株占31%)和波邦变种(绿顶株占69%)的群体。目前,这种原始土法咖啡豆加工工艺及制饮习俗,已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侨居国外33年的浙江商人吴洪平慕名来到朱苦拉,立即被郁郁葱葱的古咖啡林倾倒,遂决定开发朱苦拉咖啡,并于当年注册了“宾川高原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适宜种植的宾川县金牛镇老海田村建立了第一个朱苦拉咖啡种植基地,种植咖啡1000余亩。该公司后来由北京商人万雪君控股,又在宾川县钟英乡皮厂村委会承包了25000余亩荒山,建立了第二个朱苦拉咖啡基地。为了使朱苦拉咖啡得到更好的传承,宾川县农业局农副产品营销中心申请注册了“宾川朱苦拉咖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标签: 柴火 咖啡 朱苦拉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