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层面说咖啡与茶
本质上茶与咖啡并无不同。一种是植物的叶子,一种是植物的果实,同样来自自然与泥土。茶叶以发酵程度为限分黑白青黄红绿六大类;咖啡豆从味觉体验分酸甜苦香及中性五类。商业上流行的咖啡豆通常分阿拉比卡种和罗伯氏特种,生长环境要求不同,之后又分产地,如阿拉比卡种下有巴西山多土、哥伦比亚曼特宁、叶门摩卡、牙买加蓝山等,就像红茶分了祁红滇红宜红,乌龙分福建台湾广东。“不同品种的咖啡豆有不同的味道,但即使是相同品种的咖啡树,由于不同土壤,不同气候等的影响,生长出的咖啡豆也各有其独特风味。”这段话,对茶同样适用。
加了奶的茶叫奶茶,加了奶的咖啡叫花式咖啡。
物质属性上,它们都属于饮料,有饮和品之分。喜欢咖啡的梁妹子去茶楼吃早点会喝茶,喜欢喝茶的我去咖啡店会喝咖啡,这是饮。到品的阶段,也一样,要先闻香气,咖啡在酸度浓度,茶要感受滋味回甘,要醇要舒服。
那么就到了精神层面。
茶与咖啡同在十六世纪传入西方,文字记录上,茶甚至更早些。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难以厘清,或是因为咖啡更适合白种人体质,后来除了英国倾情于茶,其它西方国家咖啡出现后很快风靡,渐成日常所需,茶仅是点缀。
清末以降,随着西方强力闯入,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一开始就与西方形象粘合,精英分子热捧新式文明。建国后咖啡隐匿,也有西方文化象征的原因。冷热交替几十年后,国力消长几十年间,咖啡失去民国时期的神秘感时尚感高贵感,仅作为一种西方饮料存在。先进性不足骄傲,咖啡还有另一张牌,我们说勤俭以德,他们说消费主义。示之以人,消费是轻的,勤俭是重的。
茶没变过,泱泱儒家道家佛家中国文化。后来茶艺馆发展,也是将传统雅致化。每一家雅致的茶馆,具备的元素基本相同。茶艺,表演茶艺的茶艺师;古琴,弹古琴的琴师;写意国画,书法。“茶禅一味”四字在全国茶店被用滥了。茶席中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的组合根据主题变换,但模式与规矩亘在中间。赵州和尚的公案,“陆羽泡的茶,听说名利都不拿”。神农尝百草以来,泱泱文化积淀,茶是中庸的和谐的清洁的精深的,茶馆里品茶时你要安静,天人合一。
“咖啡之于整个欧洲,如同茶之于中国,是点滴渗透在身心和文化里的东西。”此可谓习惯之强力,加上宣传手法的应用,茶叶的内省性及咖啡的开放性更加牢靠稳固。蒙田说,“人的理性是一种天赋的材料,其重量几乎等于我们所有观念和习俗的总和,不管什么形式的观念与习俗。”如此境况下,无嗜者,选择咖啡或者茶,更像是一种心境取向,选择咖啡店或茶馆,更像是选择一种氛围而不是一杯饮料。非此,星巴克里售茶饮,无异于自寻短见。非此,茶馆里雅致的环境同样适合年青人约会。非此,不会有23%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在咖啡馆购买茶饮料。
蒙田又说,“若有人想摆脱习俗的强烈偏见,他会发现,许多毅然决定接受的东西,似乎就凭借着它们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外形。但是,这张面具一旦撕掉,事物就恢复其真实与理性,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判断仿佛被彻底推翻,然而却回到了更可靠的状态。”也就是说,撕掉咖啡与茶身上的附加标签,事情或许不一样。更可能是,年青人会爱茶多于咖啡,因为茶的味道亘古而今在我们血液里循环,更切近我们身体的习惯。
至于为什么常常年青人更喜欢随意轻松而非博大精深,为什么人常常需要历练多了才能向往安静轻淡,那是另外的命题了。(翁少波)
加了奶的茶叫奶茶,加了奶的咖啡叫花式咖啡。
物质属性上,它们都属于饮料,有饮和品之分。喜欢咖啡的梁妹子去茶楼吃早点会喝茶,喜欢喝茶的我去咖啡店会喝咖啡,这是饮。到品的阶段,也一样,要先闻香气,咖啡在酸度浓度,茶要感受滋味回甘,要醇要舒服。
那么就到了精神层面。
茶与咖啡同在十六世纪传入西方,文字记录上,茶甚至更早些。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难以厘清,或是因为咖啡更适合白种人体质,后来除了英国倾情于茶,其它西方国家咖啡出现后很快风靡,渐成日常所需,茶仅是点缀。
清末以降,随着西方强力闯入,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一开始就与西方形象粘合,精英分子热捧新式文明。建国后咖啡隐匿,也有西方文化象征的原因。冷热交替几十年后,国力消长几十年间,咖啡失去民国时期的神秘感时尚感高贵感,仅作为一种西方饮料存在。先进性不足骄傲,咖啡还有另一张牌,我们说勤俭以德,他们说消费主义。示之以人,消费是轻的,勤俭是重的。
茶没变过,泱泱儒家道家佛家中国文化。后来茶艺馆发展,也是将传统雅致化。每一家雅致的茶馆,具备的元素基本相同。茶艺,表演茶艺的茶艺师;古琴,弹古琴的琴师;写意国画,书法。“茶禅一味”四字在全国茶店被用滥了。茶席中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的组合根据主题变换,但模式与规矩亘在中间。赵州和尚的公案,“陆羽泡的茶,听说名利都不拿”。神农尝百草以来,泱泱文化积淀,茶是中庸的和谐的清洁的精深的,茶馆里品茶时你要安静,天人合一。
“咖啡之于整个欧洲,如同茶之于中国,是点滴渗透在身心和文化里的东西。”此可谓习惯之强力,加上宣传手法的应用,茶叶的内省性及咖啡的开放性更加牢靠稳固。蒙田说,“人的理性是一种天赋的材料,其重量几乎等于我们所有观念和习俗的总和,不管什么形式的观念与习俗。”如此境况下,无嗜者,选择咖啡或者茶,更像是一种心境取向,选择咖啡店或茶馆,更像是选择一种氛围而不是一杯饮料。非此,星巴克里售茶饮,无异于自寻短见。非此,茶馆里雅致的环境同样适合年青人约会。非此,不会有23%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在咖啡馆购买茶饮料。
蒙田又说,“若有人想摆脱习俗的强烈偏见,他会发现,许多毅然决定接受的东西,似乎就凭借着它们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外形。但是,这张面具一旦撕掉,事物就恢复其真实与理性,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判断仿佛被彻底推翻,然而却回到了更可靠的状态。”也就是说,撕掉咖啡与茶身上的附加标签,事情或许不一样。更可能是,年青人会爱茶多于咖啡,因为茶的味道亘古而今在我们血液里循环,更切近我们身体的习惯。
至于为什么常常年青人更喜欢随意轻松而非博大精深,为什么人常常需要历练多了才能向往安静轻淡,那是另外的命题了。(翁少波)
标签: 咖啡 茶 精神 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