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类孵化器如何上新台阶
近4000字的文件将引领“创新创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2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早在春节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决定部署建设双创基地发展众创空间,加快培育新动能。去年3月2日,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这些政策的出台,让李杨他们有了底气。去年3月,李杨和其他两位创始人在郑州市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开设了“UFO众创空间”。在他看来,“众创空间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很多从业者很迷茫。”虽然中央出台了政策,但许多地方政府却不知道如何制定具体措施,如何落实政策。
此次《意见》的出台,明确了众创空间的发展方向,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
众创空间亟待升级
《意见》中明确了鼓励发展的主体。“可以看出来,相比于政府机构,国家实际上更鼓励非政府机构做众创空间,例如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型科研机构等。”李杨认为,《意见》更加强调创客空间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也是原来没提到的。
《意见》提出要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先行先试,针对产业需求和行业共性技术难点,在细分领域建设众创空间。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田轩看来,之所以把众创空间的发展集中在这几个领域,是因为这些领域是朝阳领域,无论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还是新能源,都是最前沿的发展领域,这些领域将带来颠覆式的创新,能促进未来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互联网产业看作润滑剂和放大镜,但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还是实体经济,真正的创新不仅是在流通环节创新,而且要在产品源头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教授、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刚认为,过去一段时间移动互联网领域兴起的创业热潮,吸引了大量的资本,但这个领域不产生推动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动力,这次鼓励在高新技术、生物制药等领域去建设众创空间,是把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投向新技术,并把这些技术转化到产业里面去。
张志刚认为,以前传统的孵化器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地方培育的企业更偏向于有技术含量、有壁垒的行业,这几年,社会上出现较多的是咖啡馆类型的孵化器,而《意见》里提出“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使得传统的孵化器再一次回到舞台中央。李杨认为,这表明国家对众创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他看来,原来很多众创空间都是浅层次的孵化场所,这一次强调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要求众创空间真正和产业相结合,和科研人员相结合,众创空间将成为创新创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杨认为,《指导意见》的出台,让他们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更多了。“原来人们以为创客空间可能只是给创业者提供一些基础服务和办公空间等,未来就要向科技服务和产业链服务上发展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大学实验室本身就是众创空间
在一些专家看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正逐年增强,但技术转移能力还跟不上脚步,之前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解决了源头问题,而这次《意见》的出台则更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路径问题。
一方面,《意见》里提出了“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其中明确要发挥科研设施、专业团队、技术积累等优势,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通过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增加源头技术创新有效供给,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对于这项措施,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认为,大学的实验室本身就是很好的众创空间,如果把它拿出来,就没有必要专门找一栋楼去做众创空间。“把大学纳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之中,可以借助创业教育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东华大学团委书记张晓东认为,当众创空间概念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地方和高校都在建新的众创空间,而这次提出要在原来的一些实验室等基础上升级,这其实是发挥好已有高校的重点实验室等资源,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保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这是存量和增量的区别”。
另一方面,支持科技人员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也被认为是此次《意见》里的亮点。文件提出高校、科研院所要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关规定,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带项目和成果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
经营者不只靠卖咖啡收房租挣钱
虽然创立“零号湾”,但张志刚仍然保留着在上海交大的工作岗位,作为一个留职出来创业的副教授,张志刚认为这个政策实际上是解决了从源头到路径的问题,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创业,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UFO众创空间里就有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实验室负责人创办的项目。李杨告诉记者,目前科研人员创业大概占公司业务的10%左右,而且越来越多。“以前人们都认为高校里混不下去的人才出来创业,如今有的学院院长也来找我们了”。
“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参与者就是科研人员,文件的出台是对科研人员强大的激励。”李杨认为,此次文件的出台也给众创空间找到了实现盈利的出口。“众创空间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盈利模式问题。”
《意见》中提到,众创空间可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模型加工、知识产权、专利标准、中试生产、产品推广等研发、制造、销售相关服务”。
李杨说,这些细致的要求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盈利模式。“我们应在细分领域提供给创业者专业的服务,找到新的盈利点。这样,经营者就不用只靠卖咖啡收房租挣钱了。”
在田轩看来,这次文件的大亮点是提出充分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形成的闲置厂房、空余仓库以及生产设施,改造建设众创空间。
“国家提出去产能,但闲置的厂房和人员怎么安排很重要,提出把这些夕阳产业的资源与创新创业结合再利用,转化为创新的孵化场所,可以促进一些员工的再就业,是个很务实的做法。”
田轩认为,众创空间的建设千万不能同质化,因为不同领域的项目有着不一样的生长周期,因此建设众创空间需要差异化。“比如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周期长,而文化创意和服务领域是短周期项目,因此政府在扶持和效果评估上也要有所差别。”
标签: 孵化器 咖啡馆 台阶
上一篇:日本人现在更喜欢便利店咖啡
下一篇:洋快餐加快“喝”咖啡 没品牌的咖啡馆难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