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多角报道/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多角报道 > 由孵化器到社群运营 3W如何从“百咖大战”突围?

由孵化器到社群运营 3W如何从“百咖大战”突围?

  “中国科技部万钢部长陪同德国教研部长等专程来3W调研了!半年之内,3W迎来了总理、副总理,迎来了诸多国际政要,迎来了无数炙热的创业者,谁说这是最寒冷的一周?创业者的心每天都是热的!”这是1月19日这天,3W某位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一段话。

  眼下,3W咖啡成为北京创业大街上一个近乎景点的地标。然而,几年前,3W咖啡处在“最艰难的时候”,穷则思变才想到除了开众筹咖啡馆,还要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服务。

  3W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许单单对《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说,3W能有今天的发展,超出预期。摸索下来的经验是,不轻易放弃也要善于应变,但不能孤注一掷。

  3W集团副总裁、3W空间CEO王斐琴称,保守估计,全国目前有三、四千家运营中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此类业务在物理空间维度的差别不大,核心竞争力和真正的比拼在运营和服务上。以一年

  时间为跨度,这类平台要想突围,那就要形成规模化或者聚焦垂直领域。

  孵化器已调整为空间

  据记者了解,3W现在的定位是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目标是为后者提供丰富的第三方增值服务。

  许单单用一张图展示了3W的主要发展脉络:2010年,启动中国首家众筹咖啡馆;2011年8月,第一家3W咖啡在北京开业;2012、2013、2014年,分别上线运作猎头、孵化器、种子基金业务;2015年4月,3W咖啡获京东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6年,进驻全国。

  “3W能有今天的规模发展,是超出预期的,当时就是想给创业者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空间,但是2012年"百咖大战",很多创业咖啡馆都倒闭了,3W咖啡也处在最艰难的时候,穷则思变,然后我们想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一步步尝试,(发展)到今天的3W集团。”许单单说,可贵的经验是:第一,不轻易放弃,同时善于应变;第二,小步尝试,不要一次孤注一掷,探对了方向再规模化发展。

  “我们之前仅仅做孵化器就太窄了。因为100个创业团队里,真正能够成功的,可能也就那么一两个。以前3W做孵化器需要的很多功能都由咖啡承载,今后会把相关功能都整合进空间里。”王斐琴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说。

  记者沿3W咖啡楼梯一路走到近3层时,看到一个牌子,提示顾客再往上为办公区域。从整个咖啡厅来看,营业区和办公区的界限并不分明,从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创业氛围。

  据悉,截至2015年底,3W空间在全国10个城市已实现6个项目运营、9个项目筹备开业,预计可容纳1000家企业。2016年,计划在另外10个省会城市再落地10个项目。

  王斐琴说,3W孵化器调整为空间才几个月,这么做的判断依据是,“85后”、“90后”将成为创业主力,这个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群体,对社交和共享的需求更多。此外,除了TMT领域的初创企业,很多传统领域的中小企业同样有此需求。今后3W空间将更注重做社区运营,就是为了让入驻团队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社群运营是空间核心

  许单单认为,近年来,国内孵化器数量一跃而起,其质量也良莠不齐。

  “2014年也就一千六、七百家,2015年保守估计已经注册、挂牌的大概就有三、四千家,还有各种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就太多了。”王斐琴对记者表示,全国这么多孵化器和空间,衡量其优劣有个前提,即形成规模化或聚焦垂直领域。

  王斐琴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做了4种分类,划分标准是看由哪种机构主导:第一类,投资驱动型,顾名思义由投资机构主导;第二类,地产驱动型,如SOHO 3Q、优客工场等;第三类,产业主导型,如腾讯、海尔等做空间,更多是从产业角度完善上下游链条;第四类,是现在数量最多的综合型,占比达70%到8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商业模式在国外经过了WeWork和YC(Y Combinator)等平台的验证,但王斐琴直言,这个业务在物理空间经营维度的差别并不大,竞争壁垒体现在运营和服务维度。一个空间里有N个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大公司。因此,空间最好先试点,达到相对标准化后再做规模化复制。空间运营强调社群,不仅限于入驻空间的团队,还包括为团队服务的投资、财务、法务等各类服务提供者。空间自身的力量和渠道是有限的,一定需要在行业里找出能达成战略共识的机构,大家捆绑到一起做事。

标签: 孵化器 3W 大战 百咖大战 咖啡
底部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