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000家咖啡店算多吗?咖啡文化怎样才算真正走入生活?
据统计,申城咖啡馆已达8200家。听说了这个消息,上海市群艺馆策展人周蓓丽心里油然生出一种幸福感,“咖啡是一种大众文化。”
2021年,上海将有效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市群艺馆获悉,馆里正准备引进一个带咖啡店的书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配套水平,也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这里。
对于上海人来说,一座咖啡机就能提升办公区域的“幸福指数”,而没有咖啡的公共空间好像是不完整的。疫情前,群艺馆的大部分市集活动会引进咖啡摊位,参观之余来一杯咖啡,也把休闲愉快的感觉带给观众。
咖啡店能否算公共文化空间,并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1月20日召开的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上海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完善社会主体参与机制。徐汇区已经在充分集聚社会力量、带动市场主体参与公共公益文化空间建设上做了有益探索,比如在星巴克、乔咖啡等商业空间有机融合公共服务项目,激发区域单位、白领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
“咖啡是连接不同人群的渠道,无论是大众品牌还是小众,咖啡店更多是一种公共空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空间。”群艺馆工作人员陆寅兰认为,比如星巴克在上海开设的咖啡烘焙工坊就带有明显的文化空间属性,也是吸引年轻人聚集的重要原因。有些门店还可以带宠物前往,并有店员提供照顾服务,也满足了不少市民的需求。
如今,在上海书店行业出现了品牌咖啡与品牌书店结合的趋势,还有咖啡店开在菜场,开在健身房里。上海的咖啡店越来越多元化,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的空间选择。
“很多咖啡馆都和艺术空间合作,美术馆、音乐厅里都有咖啡的身影。咖啡更像是一个载体。”2014年,高霞和丈夫中岛英男在石库门开了家“芦田家的咖啡研习社”。这家独立精品咖啡店主打日式手冲咖啡,咖啡豆通过各种渠道竞拍而来,一杯咖啡售价不菲,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品尝。诗人丝绒陨、画家李清月等都成了芦田家的朋友,他们会在这里举办画展、诗歌分享会等。
2018年,群艺馆策划了“魔都咖啡纪——芦田家和他的朋友们”展览,期间还做了快闪店和咖啡集市,众多咖啡发烧友借此机会走入群艺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也成了群艺馆的朋友。
中岛英男传承着日本的咖啡“职人”精神,他不喜欢与人交谈,大部分时间都在店里盯着烘豆设备。“咖啡的载体是人。”高霞曾在日本生活,在日本,一条马路上有十家咖啡店,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维系着邻里间的感情。
“在日本,人们常常十年如一日地光顾自家楼下的咖啡店,但我们现在还是习惯四处串店,寻找网红打卡点。”高霞觉得,八千余家咖啡店数量虽多,但在上海,好的咖啡店大都集中在市中心,郊区屈指可数,还有很多社区存在独立精品咖啡店的空白。“为什么永康路那么多咖啡店?它们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业态。如果五年、十年后上海的马路上都是精品咖啡店,当咖啡店遍布上海各个区,深入到每个人生活中,咖啡才能真正在上海形成社区文化。”
标签: 上海 咖啡店 咖啡文化
上一篇:当咖啡“逃出”咖啡馆
下一篇:2021,万亿咖啡市场的“新”战事